新學期家長會——園長發言稿

家園共育之二:讓孩子自己背著書包

各位家長,你下午來接孩子,乾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把孩子的小書包接過來,自己替孩子背著。難道孩子背不動嗎?本來該是孩子應該做的事情,你為什麼要替孩子做?難道這是真正的疼愛嗎?你能替孩子乾一輩子嗎?現在社會上有多少孩子,都大學畢業了還啃老,靠父母養著。為什麼?小時候不鍛鍊孩子的自強能力,長大了,誰幫他?

我希望各位都認真的想一想,自己以往是否真的錯了?或許還有家長會說,等孩子大了,在讓他背書包。你自己相信嗎?為什麼老人都常說,三歲看大,劉歲看老?因為在小時候,已經形成基本的行為意識,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希望今天給大家講完後,如果你真正的愛孩子,請別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你那是在害他。

家園共育之三:正確對待打鬧

很多家長生怕孩子在幼稚園被欺負,吃虧,總是詢問有沒有人打你了,有沒有人欺負你了。在現在教育觀中,對於“打架“我們也看作是一種不錯的教育手段。讓孩子們從打架中學習相處,解決問題,當然是在比較安全的情況下,這是關於社會人際交往學習中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俗話說“不打不相識”,不少家長對孩子常念叨這樣一句話:只要你能學習好,別的什麼都不用你做。在這種錯誤思想的導向之下,孩子的整體中和所致表現出明顯的缺陷,特別突出地表現在生存意識、實踐能力、意志品質等方面。不要全家老圍著一個“小太陽”轉,要讓我們的孩子學會生存、學會生活,這是每個孩子的成長必修課。

家園共育之四:榜樣的力量

親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作為家長,你要求孩子做到的,你必須要先做到。對於一個學前年齡的孩子,言語傳授遠不如行為示範更容易理解和記憶。要想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你就必須按規範時間作息;要向讓孩子吃飯不挑食不剩飯,你就必須什麼都吃的津津有味並不留一粒米。計較的家長一定教出事多、不合群的孩子。假如讓孩子經常看到家長喜歡計較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的情景,他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在班裡,和小朋友相處時,也會是這樣,“他比我多了個積木”“她不讓我坐在這個椅子上”“他站隊的時候碰了我一下”等等,久而久之,就不會有小朋友和他交往、和他玩了。你們覺得這樣對孩子的性格發展有好處么?孩子上了幼稚園,與在家的時候更多的不同就是要開始接受教育了,那我們家長就不應該只關注吃、喝這些事情了,而是該把注意力轉移到孩子的性格發展,習慣養成,能力提高上。

家長容易犯的錯誤圖片

1、 過分溺愛 包辦代替,讓孩子養成依耐性,剝奪了孩子的鍛鍊機會。要讓孩子學會整理內務,培養他做事有條理。從今天起,我向各位家長提出一個觀念,我們要“愛在心中,不在手中”。這句話什麼意思,各位家長應該很清楚了。在這裡,我還是想重複一下背書包的事情。在國外幼稚園的門前,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我們還會看到這樣很震動人心的場景,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裡一律是空著,而書包、衣物包等都由孩子肩背手拿著,進教室和離開教室錢都要將椅子擺放好,書包拿放好規定位置,家長從不伸手幫忙的從2-3歲開始訓練做事有條不紊的好習慣。愛孩子並不是幫他把一切做好,而是引導他如何把事情做好,如何專注的對待事請,如何從失敗中站起來,如何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的生存。

2、對孩子缺乏客觀的評價。在這點上家長容易出現這幾種問題:

覺得自己的孩子最好。在家長眼裡,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這樣的想法也不足為怪。只是,您不能完全看不見自己的孩子的不足和缺點,過分的包容孩子的錯誤。明明知道這樣是不對的,還要說“沒關係,孩子還小。”就像有的家長,覺得孩子不正確的行為有趣,孩子大了人、發了脾氣摔了玩具,覺得是長了本事,甚至還用誇獎的口吻說,“寶寶真厲害!”您哈哈一笑,孩子然就不會認為這是不對的行為。

過度批評,與他人比較。在家的時候家長可能沒覺得孩子哪兒不夠好,上了幼稚園,同班的小朋友多了,爸爸媽媽就有了比較。毛毛學會寫字了,丁丁畫得畫真好看,可自己家的孩子怎么哪兒哪兒不如人呢。同一個班,年齡也相差不多,為什麼沒有別的孩子那么突出。家長雖然望子成龍心切,可做法就很不合適了,經常對孩子說,你怎么不會這個,不會那個,那個方面有沒有比誰誰表現好。當成人在一起交流關於孩子的情況時,常聽到別人說他家孩子怎么怎么出色,可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可以炫耀的。會到家中,就開始批評自己孩子,給孩子加壓,說他不如別人。其實,你想想,這樣的做法不就是您的虛榮心在作祟么?孩子難道就是為了給您添面子的么?每一個孩子都是單獨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發展的軌跡和規律。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性,這方面不如別人,另一方面就一定會突出,或是現在還看不出他的長處,下半年說不定就變成了班中的佼佼者。這樣發展都是正常的,家長千萬不能太過著急,絕對不能拔苗助長,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引導幼兒。每個幼兒只要他在本身的基礎上又提高就是進步,我們要縱向的來看孩子的進步,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他的點滴成績,而不是橫向的比較。要尊重孩子的獨特性,要給她們創造發揮自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