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新語文教學尖峰論壇講稿

劉邦說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可以說這段話是對三個“為之奈何”的最好旁註。

3、沛公曰 “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鹹陽,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樊噲闖帳的精彩自不必言,但這兩段話的比較也很耐咀嚼。仔細讀這兩句話,就會發現,兩人說話的基本內容何其相似。沛公的話謙卑、低調,但把項羽捧得很高(“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臣之不敢倍德也。”)。沛公的這番話既騙取了項伯的同情信任,也得到了去鴻門賠罪、化解項劉矛盾的機會。樊噲的話粗中有細,他明責項羽,暗捧項羽,而且把項羽捧得很高,甚至比懷王更高(“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明顯是說項羽未封沛公為侯,明責項羽,暗捧項羽)。這話項羽當然受用!樊噲的這番話完全消除了項羽的疑慮,也使得因擅闖軍門軍帳而違規違紀違法的樊噲安然無恙。

另外,這前後兩句話(“今沛公先破秦入鹹陽,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內容如此相似,不難看出隱藏在鴻門宴背後的導演:張良。這一切大概都是他的精心安排吧。

4、“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

沛公生於前256年,項羽生於前232年,按年齡應該劉項應該是叔侄關係。沛公又有亡秦的功勞,但他面見項羽時,卻屈身卑辭,極盡心機。他先說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戮力而攻秦)”,並肩作戰(“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又用了一個謙稱(臣),又說自己是撿了便宜(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最後又冰釋了前嫌(此前,沛公曾令人把守關口,企圖阻擋項羽入關,項羽“使當陽君等擊關”,項劉發生軍事摩擦)。這一切都很迎合妄自尊大、有婦人之仁的項羽的心意。沛公很給項羽面子,項羽當然高興,便不假思索,慨然說出曹無傷告密這樣重要的軍事情報。沛公的心機可見一斑,項羽的性格也可見一斑。

以上我們通過對部分細節描寫和語言描寫的分析,發現了許多很有趣的東西,這些便是文學審美的能力問題,也是文言文教學中的文學味兒問題。

所以,在文言文課堂上多些文學味兒,讓學生學會審美理解,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有效途徑和能力體現。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如果能夠學到文章章法之美,欣賞文本語言之美,進而體會形象性格之美,感受情感意境之美,挖掘文章立意之美,從而激發起自己學習文言文的濃厚興趣,這是不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的一種追求呢!

最後套用艾青的詩作結,為什麼我講的如此激動,因為我對語文愛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