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農業農村暨扶貧開發工作會議講話稿

二、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提高農業現代化程度

一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我縣目前農業產業除了“五張名片”之外,其他種養殖業都是規模小、效率低,農業產業化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僅在25%左右。全縣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低,農業生產仍然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與市場的關聯度不高。據調查,目前,我縣市場上70%的蔬菜靠外調,遠遠不能滿足縣內市場,更不要說“外賣”。今後我們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在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的基礎上,按照“什麼賺錢種什麼、養什麼”的原則,立足資源稟賦、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大力發展餐桌農業、觀光農業、都市農業和設施農業,重點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圍繞“黔北麻羊”、肉牛、生豬等,大力發展養殖業,力爭用一到兩年時間,把習水打造成全省第一“畜牧大縣”,這是省委、省政府對我們的殷切希望,我們要認真抓好落實。要把眼光放在市場、放在消費者身上,根據不同區域土壤、氣候等地理條件,把“隆興葡萄”、“二郎李子”、“黃金灣蔬菜”、“習水中藥材”等做大規模、做強產業、做響品牌、做足做實現代山地高效農業這篇文章。東南片區六鄉鎮要切實抓好造林綠化工作,通過退耕還林退出一個產業,大量種植經果林,既實現生態修復,打造生態林、景觀林,又栽下“搖錢樹”,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東南片區六個鄉鎮已經開始在這方面作出積極探索,通過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種植不同品種的李子,將來三月份到九月份都可以看花、都可以吃李子,傅傳耀主任在調研我縣時對這種模式高度肯定。

二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是指套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其內涵一是農業生產的物質條件和技術的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裝備農業,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學化;二是農業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區域化和企業化。目前,我縣的2個省級龍頭企業、16個市級龍頭企業、38個縣級龍頭企業,但其中不少是“假龍頭”,沒有示範帶動效果。34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能正常運轉、發揮作用和效益的不足10%,甚至絕大多數就是為了巧立名目,套取國家補助、騙取貸款。我走訪的一些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就是幾個人合夥在搞,農民根本沒有參與進來,得不到任何利益,且種植水平、精細化程度太低,種養殖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益不高。農業園區除30萬頭生豬循環農業示範園區、黔北麻羊、有機烤菸、有機紅糧外,其他農業園區仍然是一個“空殼”。吼灘現代農業園區、大坡小羅壩生態農業園區建設進度緩慢,甚至有的園區是“假園區”。比如,“同民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既不現代、也不高效,仍然搞的是傳統農業,僅僅是規模上比普通農戶大,生產方式、科技含量、管理水平、生產效益都根本起不到示範帶動效果。我問過同民農業示範園區的老闆,他說畝均產值在4至5千元左右,這樣的產出效益,與普通農民傳統種植水平沒有多大懸殊。園區所在的紅旗村,三分之二的青壯年都外出務工,在園區乾的都是中老年婦女,對促進當地農民就近就地就業的作用不明顯。我們近兩年在那裡搞農業綜合開發,投進去了近3千萬元,年年都在往那地方投,但是年年看不到效益,永遠是個“黑洞”填不起來,政府資金被越套越多,越套越牢,這就是“同民陷阱”,值得各級各部門深思!農業組織化經營,一頭連線千變萬化的市場,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民眾。今後,我們的農業產業要圍繞新型主體調結構,大力培育發展貨真價實的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種養大戶、養殖能手等新型經營主體,特別是要重點扶持一批經營機制好、產品競爭力強、輻射帶動能力大的龍頭骨幹企業,讓他們帶著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一流的人才,讓“龍頭騰飛帶動龍身龍尾動起來”,促進農業高產高效,帶動農民致富增收。發展模式上,我們還是要堅持走“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公司+家庭農場”等組織化經營模式,這是經過市場證明,從生產、加工、包裝、儲藏、保鮮、銷售到市場的服務終端,行之有效的全產業鏈組織經營模式。昨天我們到遵義縣、xx市看到人家引進的龍頭企業,才是真正的“龍頭”,技術、管理、人才都是一流的,遵義縣的“樂意”農業公司,當地農民在公司里就業的就有xxx多人,月收入近3千。

三是大力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省委、市委農業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農業園區有多少建多少、能搞多少就搞多少”,上不封頂、下不保底。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以省委“5個100工程”為抓手,各鄉鎮要根據自己的地理條件、產業基礎和規劃布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使農業現代園區成為打造產業新增長點的主平台、主載體、主戰場,成為引領習水農業大發展的“火車頭”、“助推器”、“新引擎”。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政府要給市場搭建平台、給龍頭企業搭建平台、給城市工商資產搭建平台,讓優勢的技術、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流動到農村去推動發展,實現民眾增收致富。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質量,創新考核激勵機制,有效整合各類支農項目資金並確保農業項目資金足額配套到位,推動園區健康可持續發展。通過項目引進、人才引進、合作共建等方式,吸引更多有市場和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有技術和有管理經營能力的人才向園區集聚,使現代農業高效示範園區成為開放創新的重要平台、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的重要舞台、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示範樣板。昨天我們到遵義縣、xx市參觀,人家的現代農業園區在規模、檔次、專業化程度上,都給我們很大震撼。引進大型龍頭企業和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的事,xx、xx同志今年要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在這方面打個“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