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農業農村暨扶貧開發工作會議講話稿

三、以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為重點,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就業

一是農業提質增效。XX年,我縣農業產值實現20.6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8.7%。農業效率低,收益低,對農民的吸引力就不強。據初步統計,我縣外出務工人員約14萬,占全縣農村人口的21.6%。XX年,全縣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占外出務工人數的比重不到5%。外出的農民工,90%以上都是全縣農村最優質的勞動力資源,他們才是習水農業轉型的主體。農民就近就業難帶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無人照顧的“三關愛”問題,農村土地無人種、樹無人栽,田土大面積撂荒的問題,農村發展缺乏能人帶動的問題。習酒鎮的笆竹溝村,近千畝的良田現在70%成了荒土,以前農民為了巴掌大的田邊土角爭得打架,現在有些農村的土地變成了“狗不理”。有的文化水平低的民眾寧願到縣城“背背篼”、“拉板車”,都不願回鄉務農等等。xx總理在河南當省委書記的時候,對如何做好“三農”工作有一段非常精闢的論述:要先富裕農民,必先減少農民,農民守著“一畝三分地,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富裕,只有加快農業產業的組織化、規模化、專業化、效益化,才能化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化鄉村文明為現代文明,化農民為市民。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並認真反思。農村勞動力的流出,我們無法控制,但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我縣農業產業帶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的能力,與昨天我們看到的遵義縣、xx市現代農業園區的帶動能力相比差距太大。所以,仲xx、明利同志要認真研究一下如何讓農業提質增效,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來加入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這個課題,爭取今年能把農民工返鄉創業、就近就地就業提升5個以上百分點。要加強“新型農民”的培育培養,大力實施農業產業人才“百千萬工程”,完善兌現人才待遇政策,留住本地人才和吸引外來人才,利用縣委黨校、職業技術學校等平台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村黨員大培訓和農民大培訓等形式,湧現出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中央、省、市投向“三農”和扶貧開發的資金多、項目多,要科學謀劃項目,建好項目庫,加大進京到省爭取項目、資金力度,要對各級各部門向上爭取資金進行考核。堅持改革創新,推動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努力在規模化適度經營上走出一條新路。搭建“銀政農”合作平台,加大農業產業融資力度,把金融投入重點向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

二是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在農業提質增效的同時,我們要“跳出農業看農業”。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服務業是農民就近就地就業的最大“容器”,我們經常講“三化同步”,講的就是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業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輻射帶動作用。近年來我們依託茅台集團,種植有機紅糧;依託紅塔集團,種植有機菸葉;習酒鎮依託習酒公司、茅台201廠,大力發展商品蔬菜、有機紅糧、有機烤菸種植和黔北麻羊、肉牛養殖,發展紅心蜜柚等特色農業的“習酒模式”,就是以工促農,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成功案例。寨壩依託鰼部生態文化旅遊度假區發展種養殖業的“寨壩模式”,土城黃金灣依託縣城區、土城鎮發展蔬菜種植的“黃金灣模式”,就是以城帶鄉的成功做法。其他片區要抱團發展、聯盟發展,土城、xx、同民要探索以土城為龍頭;溫水、良村、程寨、民化、馬臨要探索以東皇鎮為龍頭;坭壩、三岔河、大坡、仙源要探索以寨壩為龍頭;回龍等要探索以習酒為龍頭,通過圍繞“龍頭”帶動農業產業做大做強。要充分發揮縣城區、習水經濟開發區、土城紅色文化旅遊創新區、鰼部國際生態文化旅遊度假區、二郎煤電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五區”驅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把農業農村工作作為重點納入“五區”規劃,與工業化、城鎮化、現代服務業同策劃、同規劃、同部署、同實施,不斷提升“五區”輻射帶動能力,努力加快“三化”協同發展、融合發展步伐,把更多的農民工吸附在當地,穩定在農村,讓他們成為農村先富起來的群體,解決農村家庭發展現代農業無錢投入的問題,通過先富帶動家庭富,帶動周邊村民富。

四、以精準扶貧為重點,推動扶貧開發由“大水漫灌”向“滴灌”轉變

一是幫扶對象要精準。“扶貧是第一民生”。按照2736的新貧困標準,我縣目前仍有貧困人口12.5萬人,扶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從我在鄉鎮調研的情況看,我縣扶貧開發工作存在對貧困對象底數不清,管理台賬不明,對貧困對象識別不精準的問題。特別是農村地區因災、因病、因學致貧返貧現象頻發,容易忽視顯性貧困和隱形貧困這一類群體。全縣貧困民眾大多生活在生態脆弱區和交通落後區,山高坡陡、土地零碎,民眾增收門路窄,致富技能缺乏,大多停留在“一畝三分地”找口糧,處於養雞為下蛋、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的傳統種養階段,可以說留下的都是扶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我們要按照把貧困對象選準、把貧困原因找準、把貧困類別劃準、把幫扶措施定準的“四準”原則,通過進村入戶摸底調查,制定落實已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和貧困戶的幫扶措施,通過分類指導、對症下藥、因戶施策,把項目、資金和扶持政策用到最貧困的村、最困難的戶和民眾最迫切的事上,切實做到貧困底數清楚、扶貧規劃科學、攻堅措施對路,真正實現貧困民眾戶戶都有脫貧方案、脫貧產業和脫貧技能,實現貧困人口管理精細化、扶貧資源配置精確化、貧困農戶扶持精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