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青年理論學習年會上的演講

隨著社會化程度的進一步加強,獨生子女一代中的大多數將努力使自己的選擇與社會規範要求不發生正面衝突,逐步走自我實現與服務社會相統一的明智之路。也就是說,既不是完全以“為社會作貢獻”來考慮自我的價值取向,也不是完全脫離市場的需要,以絕對自我導向來衡量自我價值。這種取向可在擇業觀、婚戀觀、知識觀等諸方面體現出來,也是全球青年價值觀變化的一個重要趨勢。除此之外,未來世界青年價值目標取向將在以下幾方面趨同:政治觀、經濟觀上的現實性與理智化;主體價值選擇上自我實現與服務社會趨於整合;青年對接受教育、工作崗位需求越來越高;更加注重消費和生活質量的改善等。青年人的交往行為將更趨向文明交往、講究互幫互利原則,交往手段則將更趨現代化,無論範圍、速度、效率都將發生巨變。

從戰略高度認識青年發展

當前我們應該從“大視野”、“大時段”來認識青少年發展戰略的重要性,並從制度建設層面上將青年發展擺在未來社會優先發展的位置。

未來15到20年仍將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也意味著社會將給這代青年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選擇機會。20年後,今天0到15歲的兒童少年將陸續進入青年期,成為實現中國現代化的生力軍。如今獨生子女一代的綜合素質狀況,將直接影響到我們未來50年中國的命運。更何況,青年作為一個承前啟後、充滿活力、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代群,其發展程度往往是衡量一個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有鑒於此,當前我們應該從“大視野”、“大時段”來認識青少年發展戰略的重要性,並從制度建設層面上將青年發展擺在未來社會優先發展的位置。鼓勵有創新思想的一代青年脫穎而出,為他們的發展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以實現青年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雙重目標。

無疑,學校、家庭和整個社會應當承擔起對青年正確引導的責任,但由於當前這種教育已身處傳媒發達的網路時代中,因此,無論其形式、內容、方法、手段都應該全面革新。

首先,我們的價值觀教育應與社會生活接軌。在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生活方式都在變化的時代里,在人們的價值取向出現多元化、多層次的現實生活面前,價值觀教育如果只強調精神的價值、理想的價值,而忽視物質的價值、現實的價值;只強調價值認知,而忽視價值評價;對所有的對象只用一個標準,而忽視主體的差異性和層次性,就無法收到應有的效果。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他們的邏輯起點,他們的視野和所接受的信息量,遠遠勝過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青少年,所以,我們的引導與評價要有全新的理念和方法。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再把青年僅視作被教育的對象。我們在指出青年身上不足、引導他們的同時,也要努力改造社會本身,克服成人價值系統本身可能存在的“知行不一”現象。

其次,加強青年價值引導和“品性教育”。如今,“品性教育”模式已成為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流。其代表人物利克納(lickona)曾指出,“在社會道德日趨敗壞的情況下,學校一定要做一些事情教孩子們正確的價值觀,教師無法迴避傳授道德和價值觀”。“品性教育”反對道德相對主義,認為某些道德價值觀,如關愛、誠實、公平、責任、尊重自我和他人等是帶有普遍性的,而學校道德教育的任務就是要用這些核心價值觀來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最終減少人們的道德混亂。個人認為,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西方已開發國家成功的道德教育經驗值得我們借鑑,而且在當前,尊重與責任應成為學校培養青少年道德價值觀方面的兩項核心。事實上,其他優良素質大都可從上述兩項美德中衍生。

第三,改革應試教育,建立新的評價標準,使當前學校教育從“精英教育”理念向“平凡教育”理念轉變。基礎教育要在徹底改革“分數第一”、追求升學率的“片面性”、處理好知識傳承與人格教育關係的同時,不再使德育成為“運動戰式”的應急教育。學校德育改革與發展的價值取向應始終堅持生活化,把培養中國小生日常行為習慣和行為標準滲透到他們的坐立行走、言談舉止、衣食住行之中,以貼近學生的內容,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提升學生及校園的文明層次。使學生確實感到德育的蘊涵,文明就在身邊。

再則,要重視親職教育在獨生子女成長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家長的心態變化導致親職教育問題突出。一方面,由於獨生子女的唯一性,使這代家長對孩子的成敗帶有“下賭注”的感覺,對孩子的培養表現出過高的期望、過分的關心、過多的呵護。另一方面,不少家長不能根據時代變化和孩子的需要因材施教,儘管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比過去幾代多,也比前輩講民主,但存在較多誤區、過失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因此,提高家長素質,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當前親職教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