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深情的演講稿

你們這一生將怎樣度過?這是你們一定在考慮的問題,你們也一定帶著無限的憧憬在考慮這個問題。但是,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共同的,問之萬人,答案相同,就是希望過得幸福。

什麼是幸福?怎樣才能幸福?

《現代漢語辭典》說:“1、是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2、(生活、境遇)稱心如意。”

古羅馬詩人賀拉斯則說:“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拉羅什福科,法國17世紀的思想家說:“幸福在於趣味,而不在於事物。我們幸福在於我們擁有自己的所愛,而不在於擁有其他人覺得可愛的東西。”

方登納,一位17、18世紀之交的法國作家說:“幸福就是人們希望永久不變的一種境界。”

關於幸福,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人言人殊,我就不再舉例子。法國作家莫洛亞有一篇演講,談幸福,他說構成幸福的核心是把自己心中自有的美傳達給外界的一種精神狀態,人所祈求不變的也是這種精神狀態,而不是具體的物象。我很認同莫洛亞的這一說法。

但是,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因為人除了靈魂、精神,還有軀體,還受著七情六慾等等諸多物質性存在的困擾。《論語》里的顏回能夠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帕烏斯托夫斯基在《金玫瑰》里說一天兩片麵包,依然能夠快樂地天天朗誦普希金,至少他們都沒到徹底斷炊的境遇。如果人的基本欲望無法得到滿足,人就會一天到晚渴望這基本的滿足,沒辦法,這是人性。

我相信,只要不發生戰爭,不發生大饑荒,一般而言,你們將來不會發生因物質極度睏乏而造成的痛苦,所以這個問題並不那么迫切。但是,物質性的軀體會生病。25年前的1983年,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孟曉雲女士曾經寫過一個感動了全中國的真實故事,一位在那個國家精神病時代深受迫害與蹂躪的學者錢仁宗,無論在什麼樣的惡劣境遇中,他都熱愛學習一切他能接觸到的知識,最後他終於苦盡甘來,調到人民日報海外版,就在他即將展開鴻圖之際,突然病倒,一個月後去世,他得的是肝癌晚期。我所知道的看過這篇報告文學的人,沒有人不是流著眼淚讀完的。人在這樣的境遇面前,是無話可說的,誰也無法與死亡抗衡。但是,一般性的疾病也是很折磨人的意志的,不過,一個本性樂觀,時常充滿幸福感的人,在面對疾病甚至絕症的時候也許會更有力量。中山大學的程文超教授便是如此,他明知自己得了絕症,與癌症整整鬥爭了XX年,就在最後的彌留時刻,他的哭還是為他妻子的憔悴而哭,認為自己拖累了家人,他自己則依然保持了昂揚工作的精神狀態,這是極其了不起的。

除了疾病,生活的不安定,也會嚴重影響人的幸福感,一個居無定所的人,除非酷愛流浪,一般而言,很難幸福。你們畢業以後,如果出去工作,最初肯定要經歷一段居無定所的階段,除非住在父母家裡。但是,這些問題隨著你們的努力工作,一點點都能夠解決。

我今天著重要和諸君講的問題不是這些純粹物質性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在你們將來一般都不難解決,除非過於物慾的追求,那是另一回事。

我今天最想講的是,假定我們在物質層面的基本問題都能解決,如何獲得幸福,如何像前面說的那樣將自己心中的美傳遞給外在的世界,使得自己永遠保持著這樣一種美麗和諧的精神狀態,保持了這樣的狀態便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