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人際模式中隱藏的親情密碼

在職場中,你每天都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可是,你是否覺察到自己一直在用某種獨特的模式與某位上司打交道嗎?你是否覺察到自己沒有理由地害怕面對某個上司嗎?

也許你會說:自己會不假思索地採取最習慣、最自在、最省心的方式與別人交往或者按照禮儀、規矩參與社交,很少反思自己為什麼會如此對待這樣的人,為什麼又那般對待其他的人。確實如此,一般來講,除非出現人際交往的困境、苦惱或者令人困惑的行為反覆發生,很少有人會認真思考這樣的問題。

而上面兩個故事的作者顯然是對自己的人際交往模式進行了一番深思,並且似乎都找到了自己認可的原因,那就是與自己的父親有關,與心中的小孩有關。

鍾谷蘭雖然沒有遇到明顯的心理困擾,但是從行文中似乎可以推測出她可能已經受困於身體的疲勞,因為她曾經“一直試圖用我的才能換取別人對我本質的欣賞和尊重”,“不惜加班加點,犧牲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更付出了自己的健康”。可喜的是,如今她已經很清楚地覺察到自己這種行為模式來源於早年和父親的關係,並且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她已經開始用積極的心態向父親表示感謝,表達自己接納了父親給予的激勵,這像是在內心向早年的父親說再見,也是向早年的自己說再見。

同時,她也意識到要用成熟的心態無條件接納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已經“足夠好”。這種覺察可能是某次培訓後,在一瞬之間完成的頓悟,也可能是在身心長期疲憊過程中,無意識醞釀了很長時間的修通。

這不能不說是她從事的工作和遇到的老師給了她成長的機會,加上她個人的領悟使她比較早地從不斷重複的交往模式中脫離出來,從無意識層面的自動變成了意識層面的自覺,從沉迷其中的捲入到抽離岸上的旁觀,她應該會從此自由地駕馭一個行為模式了。

柳葉也很幸運,悟性很高,她在遇到工作煩惱的時候開始反思。首先覺察到問題所在是很難面對自己的上司,正如她所講“只有面對他是我難以突破的難題”。她把這件事掛在心上,並且有勇氣向好友傾訴。在好友無意的提醒下,很快覺悟到可能與性別有關,並將此認定為一個“大發現”,可見她的自我解決問題的動力很強,也很會利用身邊的資源。

在與好友的交流中,她很會把自己的心胸放空,放下疑慮,認真請教好友。正是因為她放下了自己的成見,才敏感地覺察了心中的變化,抓住腦海里浮現的形象。她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從新發現的視角回顧自己的人生,繼而發現了更多的心理現實。她意識到在和異性交往中“總在有意無意間把對方培養成我的父親”,終於明白了老公成為“模範丈夫”大部分來源於塑造,明白了自己在如何以成人的姿態和異性相處上“幾乎是個白痴,根本不知所措”。她發現,自己拚命要擺脫的父親其實不只在家鄉,而更多的是在她的心裡。

如果說鍾谷蘭是參加了培訓之後自我頓悟的,那么柳葉對問題的覺察則得益於和好友的充分交流。無論她們以何種方式獲得了覺察,相同的一點是發現自己眼下與異性上司交往的行為模式與父親密切相關。

可能很多讀者會從她們的故事中發現自己的影子,特別是女性讀者,仔細反思一下,大多會發現自己與男性上司的交往方式受父親的影響很大。其實,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人們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深受父親行為模式的影響。

按照皮亞傑的發展心理學理論,個體在發展過程中,為了應付周圍世界,逐漸地豐富和完善著自己的認知結構,形成了一系列的圖式,這些圖式自然包括最基本的人際交往圖式。心理圖式發展是通過兩種方式推動的,一個是同化,一個是順應。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個正在形成或已經形成的結構中。順應就是當個體不能利用原有圖式接受和解釋新的刺激情境時,有機體就會對自身圖式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新的情境。

在兒童早期,個體為了適應環境,會做出許多順應性改變,特別是父母等重要人物的行為模式會深深影響兒童的行為模式。6~7歲以後,隨著自主意識的增強,更多的是同化的過程。有人比喻這一過程像是為計算機編程的過程,早年編寫的程式被反覆調用和強化。如果沒有自我覺察,這些程式會自動運行,很自然地應對外界刺激。當然,隨著年齡的增加,經驗的豐富,環境的變化,會形成更加多樣的程式,但是,這些後來的程式都會建立在早年經驗基礎之上。這有點像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因此,人們與男性上司的交往模式深受父親的影響,因為父親一般是家庭的核心與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