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特族,做職場上空自由的鷹

記者在採訪中接觸的幾個“飛特”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已經在行業中小有名氣,幾乎不會擔心失業,有的甚至辭去一份工作前就已找到“下家”。從事廣告業的小苹就是這樣一個被不少廣告公司搶著“拉攏”的女孩,提起自己的“飛特”生活她也很得意,“我就是想享受生活,掙錢不就是為了生活得更開心嗎!”

  全新就業理念的產物

哈爾濱為何會出現“飛特族”?華臣公司資深人力資源顧問馮華為記者做了深度剖析。她認為,當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後,精神生活的質量成為年輕人考慮的重點。很多人會反思工作的目的是什麼?當生存已經不是問題,那么工作顯然不可能是人們生活的全部或者是重心,它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豐富人們的生活。於是,一部分市民會告別傳統的“一職定終身”,選擇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方式,比如自由職業。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了人們對精神生活追求的程度,“飛特族”的出現說明我們國家整體生活水平提高了。

從對職場影響來看,馮華認為,“飛特”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而人們對高質量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多種多樣的,“飛特”只代表一小部分人群的生活方式,不會對整個職場造成影響。

  要“飛”也得有方向

不可否認,相對於主流社會,“飛特族”是邊緣化的特殊人群———與其說他們被主流邊緣化,倒不如說他們自願邊緣化,或者說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一種“自我放逐”。大多數“飛特”都是“精神貴族”,他們渴望自由,有著一顆不安分的心———總是在追尋著什麼,雖然他們自己也未必知道追尋的到底是什麼,但顯然,他們都是單調的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抵制者和叛逆者。“飛特”的存在反射了現代都市生活的單調與貧血。

省社科院林穎教授分析,“飛特族”做事是為了休息,而不是想要另一份更好的工作,表現為“兩個極端”:一是沒有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從事簡單職業,隨時準備離開;二是為追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工作和休息之間做一個合理的平衡,利用“飛特”帶來的時間上的彈性,為自己重新出發做更好的心理上和實際上的準備。應該說,他們崇尚的是一種自由的生活,工作的快樂、生活的隨意。他們的工作發展、工作環境都很個性化。一般來說,他們都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比普通人要強,他們的主動跳槽是對生活態度的一種選擇。

秦先生現在已經是一家公司的主任,之前他風光地從一個大企業跳到另一家公司,而且一直都是經理之類的職位。公司為他配了電腦、車,買了房,但是他卻辭職了,賣了房,成了一無所有的人。後來在家裡休息了大半年,期間還跑到雲南、貴州去玩了一趟。回來後,他又不慌不忙地選擇了一家大型的公司做主任。對於他這樣的生活,他覺得很舒服,錢也賺到了,休息日子也比上班族多。但是,家裡的人卻總是指責他沒有家庭責任感,老是讓家人為他擔驚受怕。

林教授說,現在的社會比較多元化,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樣。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這樣的生活,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贊同這樣的生活,由於沒有太大的壓力,很多“飛特族”人的責任感不是很強,在常人看來就會覺得他們自私,不為家人著想,其實有一部分“飛特人”是想讓家人和他過一樣的生活。所以大家都需要理性地看待“飛特”,能夠理解他們的生活。一般看來,從事it、銷售、寫作等職業的很多人都屬於“飛特族”。也可能“飛特族”會發展成為一種社會潮流。現在很多大學生都嚮往這種生活,但是建議大家冷靜地分析一下自己,是否適合過這樣的生活,否則,愉悅的“飛特”生活可能會變成苦惱。

 

出處:哈爾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