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創業教育仍屬“業餘教育”

115家高校、37個地方政府、28個企業,近300名課題組成員,歷時半年多,完成了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委託的重點研究課題——“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研究”,並順利通過了鑑定。 
 
8月6日,承擔這項課題研究的“在滬教育部直屬高校畢業研究生就業工作協作組”向媒體公布了課題報告,報告顯示,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比較高漲,有65.88%的受訪大學生支持在校期間參與創業,但是在當代大學生群體裡,真正將創業作為未來人生選擇的還不是很多,在所有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中,有創業經歷(開辦企業)的人數只占總人數的1.94%。

課題組副組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邵松林介紹,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的結果反映,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創業絕對人數比例小,創業項目高科技含量少,集中在社會服務業等門檻較低的行業,較難體現大學生在專業技術上的優勢;二是能力有薄弱環節,特別是缺乏實踐經驗,這也反映出高校在創業教育過程中重知識輕實踐的缺陷;三是融資渠道不暢,缺乏創業資金。

創業人數比例小,高科技含量較少

在所有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中,有創業經歷的人數只占總人數的1.94%,說明真正投入創業實踐的大學生絕對人數還是很少的。考慮到可能有學生把模擬創業、創業計畫大賽等具有創業性質的活動也理解為創業經歷,實際參與開創企業的人可能比例更小。

課題組問卷調查的309位創業者分布在不同的行業領域內,其中從事社會服務業的最多,其次是製造業,金融、保險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以及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報告還顯示,雖然大學生創業的行業不少,但其中真正參與高科技創業(指創業項目中擁有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的創業者並不多,僅占創業人數的17.11%。

針對已創業大學生的調查中,96.44%已創業者的公司規模在20人以下,反映出大學生創業公司規模較小的現實。課題組指出,由於創業過程的漫長和艱辛,受制於資金不足的困境,加之規模小的公司具備的優勢,大學生嘗試創業之初選擇規模較小的公司也是一種明智之舉。

從對沒有創業經歷的大學生的調查來看,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比較高漲,約75.22%被調查者選擇了“一定要自己創立事業”和“如果有機會就創業”,說明多數大學生在校期間考慮過創業,有創業的意願。

但“一定要自己創立事業”的被調查者只占全部人數的14.37%,則表明在當代大學生群體裡,真正將創業作為未來人生的選擇、想通過創業實現人生理想的大學生還不是很多,創業仍受制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導致大學生信心不足。60.85%的被調查者“如果有機會就創業”,說明大部分大學生雖有創業意願,但由於自身準備不足,只能寄希望於未來的創業機遇。

獲取利潤和自我實現是主要動機

在有計畫創業或已經創業的受訪者中,44.13%的人創業是為了賺錢,賺錢成為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動機。還有31.79%的被調查者選擇“挑戰自我,實現夢想”,表明已有不少大學生希望通過創業來體現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展現自己的才華和素質,並以此為契機挑戰自我,實現自己的價值。選擇“緩解就業壓力”的被調查者占全部人數的10%,這說明絕大部分大學生並非因為就業壓力過大和競爭激烈而被迫選擇自主創業。

報告顯示,創業者選擇各自行業領域的首要原因中,被考慮最多的有三方面:一是“揚長”,創業者掌握該行業需要的相關技術,比例為27.83%;二是“避短”,因為行業進入門檻不高才加以選擇,比例為23.95%;三是自己的興趣所在,選擇比例為21.68%。

門檻不高的行業多屬於非高科技創業,但它有投入少、風險低、容易入門等優勢,所以也得到創業者的青睞;而且這些門檻較低的行業在完成創業帶動就業任務的方面能夠起到巨大的作用。課題組認為,大學生創業者一方面要對自己的興趣、能力有準確的把握,合理選擇創業方向;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創業的路可以走得更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