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計畫書編撰說明


 
劉常勇
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
「好的開始是成功一半」,有人說完成一份成功的事業經營計畫書,即等於已獲得創業所需的半數資金的保證。但是撰寫一份50至100頁厚度的經營計畫書,內容詳細包括事業各功能的短、中、長期發展計畫、企業內外部環境分析、研擬競爭策略、還要進行大量的市場調查分析,這對於創業家確實是一項不輕的工作負荷。過去創業行為較多是屬於一種摸索的過程,行動多於規畫,問題解決多於研究預防,創業家經常是在失敗的教訓中,才學習到事業經營的經驗,因此創業投資被稱為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
在知識與資金密集的高科技產業競爭時代,緊迫的時間與高昂的代價已很少讓技術創業家擁有一再嘗試錯誤的機會。今天的創業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才能有效降低高昂的失敗風險代價,而一份完整規畫的經營計畫書,正代表創業家對創業成功的強烈企圖與充分準備,也代表創業家對資金提供者的負責態度。我國目前正面臨產業結構大幅度轉向高科技事業,創新與創業行為將是驅動經濟成長的最關鍵要素。未來的創業行為將是知識性的高風險活動,而一份高質量的經營計畫書就成為技術創業家獲得投資資金的必要通行證。
開發新事業是否需要計畫書
開發新事業或創業是否需要寫一份計畫書,這是一項見仁見智的問題。在所有介紹創業管理的書籍,大都會談到如何撰寫一份創業計畫書。而許多大學開設的創業管理課程,更以如何有系統的陳述創業步驟與撰寫創業計畫書,做為課程教授的核心部份。但也有一些實務專家認為,創業的重點在行動,而不在研究規劃。因此,與其花大部份時間在紙上談兵,倒不如邊做邊學來的有效。
事實上,經歷過創業歷程的人也都知道,創業計畫書的規劃與預測,往往和後來實際執行情況會有極大的落差。台灣一位頗具爭議的企業家許文龍先生,在媒體訪問時曾提到,他認為創業與企業管理是不可能在教室中學得,而是必須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體驗。因此,一些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批評撰寫創業計畫書只是籌資過程的一種文宣,對於實質創業管理並無幫助。
不過自管理的PDCA基本程式來看,計畫是執行所有活動的第一步。所謂人無遠憂,必有近慮。指的就是,如果沒有計畫與目標,在執行的過程中,風險會相對提高。但如果能夠對創業構想進行有系統的規劃,並設定計畫目標與行動方案,相信應該是有助於提高創業成功的機率。這大概也是為何許多投資者,雖然都知道創業計畫書與未來營運實況會有很大落差,但仍然要求創業家提出一份詳細的書面經營計畫書。
一般而言,創業計畫書會因為需求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內容重點與撰寫方式,並大致可以區分為三者類型。第一類是為吸引投資家的注意,稱之為簡報摘要(Executive Summary for Elevator Pitch);第二類是為滿足投資評估上的需求,稱之為評估用經營計畫書(Business Plan for Assessment);第三類則是做為創業者事業發展規畫的自我參考藍圖,稱之為營運管理用經營計畫書(Business Plan for Operation Decision)。
第一類計畫書的主要目的是做為向外界籌資溝通的工具,因為幾乎所有的專業投資者與融資機構都必須要看到一份具有吸引力的經營計畫書以後,才會展開相關的投資評估。由於投資家每天接收到的投資案源極多,不太可能花費太多時間來判斷每一項投資案是否具有吸引力。因此創業家需要提出一份不多於三頁的簡報摘要,而且內容必須要能引發投資者的高度興趣(Elevator Pitch指的是投資家在搭電梯的時間內即可完成閱讀這份數據,並能吸引他會回到辦公室後,就會立即打電話給你)。這類計畫書撰寫的重點包括:創業團隊的優勢背景、產品特性、市場規模與預期占有率、核心競爭優勢與創新經營模式、財務需求與預期投資報酬率。
第二類計畫書則是在引發投資者興趣後,為進一步詳細評估投資案內容,而提供的經營計畫書。這類計畫書的內容就需要比較完整與深入,以協助投資者儘速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對於投資者而言,一份好的經營計畫書必須要能縮短決策時間、清楚告知投資者有關事業經營與發展的過程與結果、提供投資者詳細的財務計畫與投資報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