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職業測評熱才市 專家提醒擇業還需細思量

入冬,才市漸火。迎著瑟瑟的寒風,即將走出校門的2004屆畢業生加入求職的人海,本不平靜的人才市場再次被攪起一股股熱流。“我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哪個行業適合我?”每個走向職場的畢業生都將面臨這樣的困惑。俗話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其實在現代的職場中,無論男女,都怕入錯行。如何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實現人生價值,已成為每位求職者關注的重大問題,“職業素質測評”應運而生,並被眾多的求職者和就業指導服務機構所認知和接受。

“職業素質測評”技術發源於西方,經近百年的發展已廣泛套用於工商業、軍隊和體育等各領域的人才選拔中。近年來,我國對人才測評技術的套用也越來越廣泛。科學的“職業素質測評”體系對求職者和用人單位都有很大幫助。一方面可以幫助求職者客觀地分析自己、獲得職業信息、掌握求職方法、確定求職方向、避開擇業誤區,同時還可以幫助用人單位確定用人標準、選擇招聘方法等。

河北省最早一批職業指導工作的劉女士認為,勞動者就業需求越來越趨向個性化,原來供求雙方“騾馬大市”式的服務已經不能滿足,按照個人的特點和要求進行個案指導,才能更好地做到“人職匹配”。

雖然測評是人類認識自身素質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其結果的可靠程度除正常的測量誤差外,因其測評工具開發的科學性和所依託的文化背景不同,也存在著一些誤診的案例。

例如,一位諮詢者在不同機構做的素質評估報告結果會不同,甚至相互矛盾;一個女行政主管在某測評機構的智商測定分數為78分,這是一個與“阿甘”一樣的弱智分數,這使她心理壓力不堪重負。後來經開導,她又找了一家知名的測評機構,發現她的問題並不在於智商與能力,而是缺乏人際關係技巧,以致缺乏信心。很顯然,這是一個因測評機構的不專業而造成的“誤診”案例。

職業規劃不是一個簡單的設計。在一些已開發國家,職業測評規劃已開展了近百年,研究機構還對測試者輔之以長達10年的追蹤研究,最長的追蹤研究達75年。許多已開發國家從國小開始,及早地進行職業規劃。在美國,每個人從出生到大學畢業,都要參加幾十次各類的心理測驗。而在我國,目前的從業人員多為半路出家,不具備人力資源管理、心理學素質和實際工作經驗。據一位在諮詢公司工作的“高級顧問”介紹,該公司的測評師都要進行為期四天的培訓。可想而知,經過四天的培訓就可以為客戶提供關係終生髮展的職業生涯設計服務嗎?

其次,職業測評技術還存在著“洋為中用”,水土不服的問題。目前國內的職業測評主要是引進了歐美職業生涯規劃系統,這種“引進”會因東西方價值觀、翻譯偏差等產生出入,本土化的修訂遠遠不夠。 而且,計算機測試軟體的可信度也都比較低,一些諸如筆跡測試、血型測試、聲音測試等的科學性也還沒有依據。這種照搬西方的作法能否對國內的人們進行科學的諮詢與指導,不能不讓懷疑。對此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博士生導師鄭日昌教授說: “把國外的人才測評系統移植到中國來是個非常複雜的工程,不是直接翻譯過來就可以的。我們要理解國外的理論再做變化。而且評分的可信性也要做調查證明,要拿出證據來。”

面對人才市場上五花八門的職業測評體系,求職者將如何選擇和套用?全國青年人才素質測試選拔賽評審會專家關鴻羽說,對職業素質測試報告只能是“僅供參考”,不能神化,更不能對一些不知名機構的報告結果 “唯令是從”。他提醒每位求職者,要想取得真實的測評值,需要尋找一個專業的人才測評機構或個人測評軟體,這樣所獲得的測評報告可信度較高。事在人為,再優秀、再動人的職業規劃取代不了個人的主觀努力。職業規劃只是走向成功的輔助手段,只有相信自已,腳踏實地,才能獲得事業的成功。(宋麗雲)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