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未能耐住誘惑 宣布進軍企業搜尋市場

藍色巨人IBM也未能耐住搜尋的誘惑。8月17日,IBM宣布進軍企業搜尋市場,與利用關鍵字搜尋的Google等搜尋引擎不同,IBM直接鎖定企業搜尋市場。

從2003年開始變暖的搜尋在2005年裡沸騰了進來。Google市值突破800億美元,百度上市創造了華爾街又一隻中國科技股的神話,蜂擁而至的新老搜尋面孔一時間充斥著整個網際網路——有備而來的新浪“愛問”、勇敢回頭重操舊業的搜狗、剛剛正式披露獲得1400萬美元投資的中國搜尋雄心勃勃,就連認為“中國的搜尋正處於黎明前最黑暗的時期”的騰訊,儘管仍然秘而不宣,也在暗中醞釀推出搜尋引擎,並希望搜尋引擎廣告成為除“內容”和“產品”之外未來該公司網站廣告的三條主線之一。

與搜尋的火爆相呼應的是專業數學人才和計算機人才人力價格的不斷上漲。兩年前新浪企業服務副總經理程炳皓每次去向他的老闆請款的時候都要解釋一番“人力的成本正在成倍增長”——那些有著更多誘人選擇的工程師們的價格都比原來翻了一番。“雖然現在新浪已經不需要再為搜尋的核心研發團隊遭受這樣的問題,但即便是招聘一個搜尋的外圍運營人員,現在市場上的平均價格也上漲了50%到100%.”新浪企業服務聯席運營長林欣禾體會至深。

事實上,搜尋不僅改變了整個網際網路從業人員的人生軌跡,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改變了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和利用的方式”。計世資訊網際網路分析師劉冰認為,搜尋顛覆了人們以前對信息的使用習慣,“我的大學老師是用剪報收集資料的,而現在,他只需要在瀏覽器的搜尋欄里打下一些關鍵字”。

正是這樣!“以搜尋引擎為代表的新一輪網際網路經濟正在崛起”,中國搜尋總裁陳沛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Google已經超越了門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搜尋已經毫無疑問地成為了網際網路的主導力量。”

投資人現在顯然用不著擔心Google的未來,因為它正充滿了活力且倔強地將用戶體驗看得比付費廣告更重要——這正是人們所期望看到的“健康”的氣息。這個新時代的寵兒正在以無與倫比的趨勢迅速崛起,開始挑戰老牌巨人微軟。是什麼在吸引投資人的眼光?為什麼微軟會感到壓力?搜尋的生命根源在哪裡?

何以挑戰微軟

事實上“搜尋技術對微軟毫無威脅,然而它卻是攫取更多商機的引擎”,賽迪顧問電信運營諮詢事業部分析師遲聰冰表示,“對付Netscape,蓋茨只需要捆綁IE,然後免費提供給客戶即可。而要對付Google則有些棘手,因為Google的搜尋服務是免費的,它靠的是廣告收入,但微軟卻沒有廣告業務。”

“可以說,在PC時代微軟是一代霸主,但是到了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上最基本的殺手級應是搜尋,但是微軟並沒有及時抓住這個時機。”遲聰冰說,“微軟在傳統網路搜尋上無疑是後來者;Google的桌面搜尋又比微軟MSN Toolbar Suite早推出兩個月,二者各有優勢,競爭激烈;微軟的部落格服務‘我的共享空間’MSN Space和Google blog勝負未定;僅在電子郵件領域,微軟先走一步,但Google的Gmail通過掃描郵件確定內容,然後在頁面加上一個文字廣告連結——與那些令人頭痛的圖片或彈出式廣告相比,文字連結廣告要好很多,因為它只會出現在郵件正文的上邊且沒有占據很大的空間,因此不會引起任何反感,Google更注意用戶的體驗。”

事實上,兩家公司的全球競爭已經不限於網際網路領域,Google正在微軟控制的桌面市場不斷拓展自己的領地。它不斷通過創新提供客戶喜愛的服務,不僅是桌面搜尋工具比微軟早2個多月,其他地圖服務、視頻服務等也遠遠早於微軟。

遲聰冰認為,Google盈利的關鍵在於該公司的基礎與電腦買家無關,它依靠提供免費的服務吸引“眼球”,通過Google自動、具體的搜尋系統,各類廣告商都可以找到潛在的買家。同時,Google馬不停蹄地不斷完善創新自己的各種服務,以期吸引更多的“眼球”,再轉化為更多的商機,獲取更多的廣告,形成良性循環。而微軟卻從不銷售廣告,這可能成為微軟在網際網路時代無法與Google短兵相接的致命缺陷。

“微軟企業內部太大了,它有很好的賺錢的產品和霸主地位,造成它在新的業務方面投入過慢。”劉冰表示,微軟始終認為世界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後,人們仍舊處於一種人機交換狀態,因此沒有對新的使用習慣進行深入研究。

“網際網路作為一個新的平台,Google似乎正在制定新的標準。”陳沛認為,微軟在網際網路很重要的兩個里程碑上都是落後的——入口網站落後於雅虎、搜尋技術落後於Google,“因此倍感壓力的微軟正在試圖重新進入網際網路”。

這次,微軟看起來真的有些“老”了——它的嗅覺似乎已經不再靈敏,它的反應似乎也不再迅捷。

誰在遏制“百度們”

作為多家搜尋引擎代理商的廈門時義浩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倪英偉認為搜尋在商業模式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它使收費進入到量化時代:“以前作業系統到底能給人們帶來多大的便捷,誰也無法衡量。但是在搜尋這個產品上就可以採取按點擊付費,更加合理和直觀——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就是讓付出與回報趨於等價。”

但是,新浪企業服務聯席運營長林欣禾卻認為,在中國目前的網際網路發展狀況下,搜尋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受到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制約。

林欣禾告訴本報:“網際網路上的一切信息都是免費的,對信息收費很難行得通。但搜尋服務也需要有人買單——由於網際網路的媒體特性,網際網路上現在行得通的道路就是廣告,一種是強迫式的形象廣告、新產品廣告,大多為大品牌採用;另一種就是用戶主動搜尋出來的廣告,針對性強且效率高,即中小企業通過關鍵字進行推廣活動並為此付費,其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網際網路推動商務,因此中國搜尋行業一定會受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制約。”

“國內搜尋引擎廣告沒有歐美、日本等其他地區的多——2003年Google上市的時候營業額有5億美元,但是百度上市的時候,2004年全年的營業額只有1340多萬美元。”按照林欣禾的理解,其原因就在於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還沒起來,中外電子商務的發展距離比較大。

“Google最大的客戶就是eBay.”新浪企業服務副總經理程炳皓指出。

這一點似乎在中國也能看到端倪,記者在百度網頁搜尋框中鍵入關鍵字“MP3”,出來的第一個答案就是eBay易趣網頁的連結。

“中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世界第二,但是中國和美國電子商務之間的差別至少幾百倍。”林欣禾說,“這就說明我國的電子商務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制約,主要的障礙還是觀念、支付方式、誠信、物流以及消費習慣等等,也有中國和美國具體的國情差別。”

根據eBay在7月21日公布的第二財季結果,來自美國市場的淨營收為4.236億美元,同比增長27%;來自國際市場的淨營收為4.188億美元,同比增長51%,但是eBay在國內的數據卻一直不曾公開。

林欣禾指出,如果企業無法通過搜尋帶來的電子商務增加收入,搜尋廣告市場就會在增長到一定程度後遭遇瓶頸,“現在搜尋關鍵字的廣告增長比網站形象廣告的增長高很多,因為基數比較小,不到形象廣告的十分之一,但要追上網站的形象廣告還不是一件短時間內就能辦到的事——中國的電子商務還沒有足夠發達,絕對制約著搜尋關鍵字廣告的發展。搜尋正處在一個成長期,要想衝到巔峰,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而呂偉鋼和陳沛卻認為搜尋受電子商務的影響不大。

信息爭奪戰“現在已經無法把網際網路從IT業中分出來了。IT業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一個殺手級的套用出來,從DOS到作業系統。”倪英偉認為,“人的需求有不同階段,首先是整理自己硬碟上的資料,作業系統就十分火爆,接著是從網際網路上找資料。搜尋的對象先是從門戶本地搜尋開始,迅速蔓延到了對整個網際網路的搜尋,對象仍然是信息。”

顯然,要想拴住“眼球”,要想永霸注意力,就必須提供儘可能多且準確的信息。但是,最近美國《商業周刊》指出,現在仍有大量的信息在網上無法找到,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人類社會的大量知識目前仍留存於印刷版的圖書中,其中大多數——特別是25年以上歷史的書籍是沒有電子版本的;其二,上世紀末出版和發行的很多文獻都還處於著作權保護期內,而著作權所有者往往要對信息的使用收費。”

這就使以Google為代表的搜尋引擎公司開始注意信息內容的積累和爭奪——Google想做電子圖書館是個例證,新浪“愛問”攜手大百科全書亦是一次具有代表性的嘗試。所不同的是,新浪和大百科全書的合作已經初戰告捷,而Google卻遭遇了著作權問題而擱淺至今。

“Google曾經不惜代價倡導的網路電子圖書館由於受到了一些著作權所有者的訴訟已經停了下來。”林欣禾說,“Google與很多大圖書館都有協定,希望有儘可能多的人去看這些信息。但是現在很多的著作權擁有者在告它,這迫使Google停了下來,現在還在訴訟過程中。”

而在掌握了信息資源之後,經過怎樣的梳理使他們呈現出來也是一個現在頗受爭論的問題。

中國搜尋總裁陳沛則認為,在對網際網路內容進行編輯和導航的方式上,“技術”明顯戰勝了“人工”的方式。“早先網際網路內容還不夠豐富,可以人工梳理,但是隨著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和技術的成熟,人工的方式已經無法和技術相比。”

但是,與此相反,網際網路著名分析師呂偉鋼則認為,只有經過人工梳理的信息人們才會越來越願意看。

“搜尋是人們對信息的個性化需求,是人們最想要獲得的信息,但是它只是起到補充作用。人們獲取特定信息最多的渠道還是通過特定的信息提供商——不管是否收費。例如固定地去看一些專業網站、專業頻道等等。”呂偉鋼說,“經過人工選擇的信息可以省去用戶很多時間,例如那些越來越權威的網站及其某些頻道。”

與這兩種觀點都不太一樣,林欣禾表示,“網際網路是海量的,針對某一個關鍵字不可能有一個搜尋引擎能把所有的資料抓到90%以上,因此一兩年之內會有很多的專業搜尋引擎誕生出來,例如專門搜尋”吃“的引擎——從最初的網站搜尋到網頁搜尋,從現在的專業搜尋引擎發展為正在雛形中的專題搜尋引擎,搜尋正在向縱深發展。”(楊陽)

來源: 經濟觀察報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