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時代:老字號如何與網際網路資源整合

“線上渠道不像傳統線下渠道,增長幅度是相對穩定的,可預測的。今年,五芳齋的網路銷量比去年翻了將近4倍,明年又會是多少倍?情況很難預計。”他說道,“今年旺季臨時增加150人,但明年應該增加多少臨時人員,備多少貨,我們心裡都有點沒底。”

這種情況並非個案。在傳統的購物流程中,老字號或其經銷商可以根據區域消費者的消費特性,對產品的出貨數量作出準確的預判,而一旦涉足網路,這種預測就變得難以把握,並催生出新的供應鏈管理問題。

“剛開始運營線上渠道時,許多老字號都會因缺乏經驗而在出貨量上徘徊。出多了會造成庫存積壓,出少了則會損傷用戶體驗。”徐滬初指出。畢竟,與草根賣家通過多種渠道滿足供應不同,老字號們的上游供貨商只有自己,在沒有了解清楚網路消費量的前提下,唯一的選擇似乎只有慎重。

在這種情況下,老字號企業在面對線上的促銷活動時也會心情複雜,在產品供應體系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類似於“秒殺”這樣的活動到底要不要參加?

要知道,參加這類活動的好處很明顯:一方面,企業能在短期內進行密集出貨,另一方面,消費者也能通過促銷活動進入品牌店鋪,帶動關聯產品的消費。但眼下,庫存量的不確定與物流配送的瓶頸,讓不少老字號品牌“望而卻步”。

這種物流瓶頸不僅指快遞公司的運力,也指向了老字號本身的產品屬性。比如,糕點產品的重量都不小,導致產品的郵寄費用較高,許多網購愛好者會覺得運費不太划算。因此,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物流合作夥伴,在運費上沒有價格優勢,食品老字號會失去相當一部分的消費者。同時,一些食品的特性也讓物流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如果沒有做好抗震、抗壓方面的措施,產品在達到消費者時很可能“面目全非”。

除此之外,品牌商的分揀速度亦是拖累物流效率的另一個因素。以張小泉為例,新增的網路訂單改造了張小泉的物流體系,“原先是一箱一箱地發貨,現在得把所有的箱子拆開來,檢查完了後再發貨。”繁瑣的工作量讓張小泉擔心,這樣一來“造成的投訴會更多”。

相比那些在網路行銷上已經遊刃有餘的年輕品牌,老字號們適應的過程略顯緩慢,擔憂甚多。而這種小心翼翼的摸索,能否讓老樹長新枝,還需要時間的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