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破解海歸創業的三大密碼

關於海歸創意的建議

對於海歸創意,我有幾個建議:

1、海歸今天已經沒有什麼優勢。要了解今天大優勢、大劣勢的結合,已經與張朝陽、李彥宏的時代不能比,不是幾百萬美金追著他們,他們愛做什麼就做什麼,他們也是美國名校的碩士、博士,為什麼他們能做到,我們做不到?這個時代已經不一樣了,他們當時有想法,也冒著巨大的風險,可能有很多的張朝陽,也有許多失敗的張朝陽,今天整個環境是不一樣的,今天你們去了美國,我依然認為美國的教育是世界最好的,我所受的教育也是美國的教育。這點你們沒有做錯,在美國你們學到了一定的技術,對商業模式和產品開發的理解,這都是你的優勢。如何打造基業常青的公司,如何重視這個公司長期的運營、文化、價值觀,這也都是你們的優勢。你在投行、VC以及創業公司、大企業打過工,做過暑期實習,這些全部都是你的優勢,但你的劣勢是你多年不在中國,沒有完整的人脈,不了解網際網路領域怎么發展,對於在中國如何做成一個產品沒有足夠的了解。只要看看前段時間新聞上的3Q大戰,你就知道中國的環境和美國徹底不一樣。

所以,在這方面我的建議是:(1)如果你決定回來,一定要虛心地學習;(2)不要認為你有了海歸名校背景就一定能獲得成功;(3)不要和以前的人相比,達到一定條件才可以成功。

我們有一些項目也沒有投,也許我們的要求比本土的要求更高,也許他們被我嚇跑了等等,今天很多優秀的本土創業者,他們非常得厲害,他們對商業的理解,對技術的理解不見得比你差,他們對本土的理解,他們的人脈一定比你強。所以,一定要抱著謙虛、學習與合作的態度,不要抱很高的期望。而且回來之後一定要找非海歸與你合作,讓他參與你的公司,這樣成功的機率會更大。

2、很多創業者,包括海外很多華裔創業者單打獨鬥比較多,但從機率來說,一個團隊比單打獨鬥成功的機率要多。創業的過程是很艱難的,走這個路程,如果有人陪著你,在你碰到挑戰、痛苦,拿不到錢的時候,便可以分享、安慰,彼此激勵。如果有兩個或三個、四個創業者,你們的才華最好是與不同的人合作,很多創業者有一個習慣,找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創業,Googl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他們兩個人加起來比一個人要好,但互補絕對不足,後來公司增加了很多其它的人才,才最後組成了結構科學的團隊。創業的時刻有一個彼此信任,並且互補的團隊,你成功的機率就會更大一些。

3、沒有任何一個公司是在炒錢的時候創業成功的,要把花的每一塊錢像花自己的錢一樣。最開始做創新工場,我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帶領我們團隊解釋如何做事情的。公司會看你做的每一件事情,說的每一句話,更多的是看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了解你的公司文化。你跟大家說什麼空口無憑,你把公司的價值觀印在卡片上也沒有什麼用,你把大家抓來罵一頓說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那是沒用的。你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最重要。我們公司的職員住酒店都是住普通的酒店,到今天為止包括我個人,不是說我不可以住好一點的酒店、做頭等艙,或者拿自己的錢做這些事情,但所有的事情都會傳遞一個信息——拿公司的錢揮霍,大家會覺得你嘴裡講的文化是騙人的。就算我拿自己的錢揮霍,大家也認為,好吧,他不浪費公司的錢,但心裡不是真正的創業者,沒有打算跟我們同甘苦,共患難。作為創業者或CEO要了解自己的文化,你的習慣和文化要在公司里傳播下去,首先看你怎么說,看你自己怎么做。

過去一年多,你們可能有機會參觀創新工場,我們的投資模式和方向與小平是不一樣的。第一,地區在美國可以有不同的成功模式,而我們的選擇非常精、非常細。因為只選擇很細,很懂的項目,所以很多項目我們不碰,這樣早期可以增加更多的價值。第二,我們看到中國創業者很欠缺,很需要什麼,本土創業者可能因為中國教育的單一化,需要幫他破壞原先的思維,找合作夥伴,領導真實性,而不光是技術。創新工場的模式,我們有一個比較大的團隊在多方面提供幫助。在過去20個月裡我們一共投了27個項目,80%都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所以我們非常深入、專注,在我們相信的方向里做了巨大的努力。所以,階段看起來走了比較不錯的一步,今後還會面臨比較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