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你的新上司融洽相處?


一個人在職業生涯中,總會遇到不止一個上司。如何與上司相處,如何與新上司協調,干係重大。

今年年初,總公司派新任總經理接管公司的工作。對我這箇中層部門主管來講,適應“老總”的工作風格,找準自己的定位,配合“老總”的工作,“此乃為臣之道”。於是有機會我就把一些本部門業務開展的情況匯報給“老總”,希望他能及時了解本部門業務開展的情況,在制定公司戰略發展目標時,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側重。

我擔任公司內一個部門的主管是從去年開始的。由於市場的不景氣,使得公司不得不轉換經營思路,成立新的部門來開發新產品以及該產品的市場推廣。由於前總經理的信任,加上我自己也確實想乾一點實事,於是我接受了重任,全身心地投入新產品項目的開發。雖然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遇到不少意想外的困難,好在有公司總經理的支持,業務開展還算過得去。一年內完成產品的開發,建立新產品的銷售通路,使得新產品業務能正常運轉起來。雖然實際情況與事前調研有差距,不管如何我作為主管還是覺得蠻有成就感的。

一月份新老總召開了部門會議,聽取部門工作匯報並傾聽員工對業務發展的意見。說實話,去年業務發展並不順,在與合作方的合作過程中一些“受制於人”的因素遲遲無法解決,部門員工的確有些情緒,正因為如此,員工在此次會議上反映了一些實際問題。會議上我總結了去年業務發展中遇到的大量實際困難,可能是由於我對該業務的過分投入,總結時我講話的情緒一度有一些激動。沒想到這次五個小時的會議成為我“惡夢”的開始。

不惟書,不惟上,只惟實

自從那次會議後,與“老總”的關係急轉直下。在以後的一些會議中,作為部門主管的我,三番五次受到“老總”的批評。從中層幹部會議到全體員工會議,我(當然不止我一個)總是被批的對象,總算還給面子,有時批評不點名。

與“老總”關係的惡化是由他下達的年度業務考核指標引起的。他下達的年度業務量高得出奇,在我看來簡直是不切實際。我可以用客觀的數字來說明,在外部巨觀環境沒有大的變化的基礎上,今年的業務量被要求同比上升2500%,這是一個可實現的目標嗎?

我隱約地感到我陷入了一場“風暴”中,“不惟書,不惟上,只惟實”是我工作的風格,我可能在哪裡得罪了“老總”?我與“老總”之間的關係變得不再是單純的有關工作的爭論。對我來說一季度的每一天都可謂是度日如年,心情一度鬱悶至極。我盡力去適應“老總”的工作風格,尋找可能實現目標的方案。可是我提出的關於考核的修改方案,總是在與他交流的過程中被否定。我提出的關於部門發展方案,總是在與他交流的過程中被修來改去。我一月份提出的業務宣傳方案,也拖拖拉拉的直到四月份才得以落實。前輩有言:“國企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我公司還不是“國企”,難道開始患“國企病”了嗎?

道不同,不相為謀

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秉持MBA管理理念的管理人員,我在“暴風驟雨”中幾乎迷失了方向。由於我工作環境的特別,時常能接觸到傳統的“國企”管理方式;也能接觸到現代“外企”的管理方式,我能強烈感受到東、西方管理方式的差異。我想“老總”和我可能的確是因為“道不同”,所以“不相為謀”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法。除此之外還有其它辦法嗎?(清若)

職場分析

在對“清若”的遭遇進行評析前,請讓我先舉個例子,克萊斯勒公司總裁艾科卡曾是個內向、怯懦的工程師,但後來卻工作一路順風,屢獲提升。當他擔任公司卡車部門總經理,回頭看到與他一起進公司的同事仍在原地踏步時,不禁感慨“他們比我聰明,也比我努力,惟一欠缺的是溝通”。

人事變動是職場生涯中無可避免的事情。美國的管理學家就曾指出,企業購併、高層人事變動引發的員工不滿和糾紛發案率高達90%,而由此造成工作效率平均降低60%,消除這種影響的時間短則數月,長則數年,惟一的辦法就是進行溝通。“清若”的核心問題也就是溝通問題。

職場如戰場。從描述中可以看出,“清若”是一個自視過重、不太善於溝通的人。在2002年底有個對200多家跨國企業進行的調查,發現專業能力並非是優秀員工與一般員工區別的首要因素,專業能力只是一種基本要求,但是是否能完成好工作,則更多由專業能力之外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來決定。95%以上的人事經理表示,“個人態度”是獲得工作和晉升機會第一條件。

所以“清若”現在要做的是,首先改變態度,不要把新經理、合作方看成敵人,不妨把他們的觀點、意見看成多元方程的其他幾個解。第二,盡最大努力完成新經理交與的每一項任務,扭轉新經理對自己的印象。第三,找機會和新經理面談,消除彼此可能的誤會。如果沒有長談的機會,也可以寫信。在表述自己意見時,請儘量使用客觀的數據和事例,並適當表達現在兩人的關係給個人和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

重要的是結果。老闆並非說不得,“不惟書、不惟上、只惟實”也得講求策略。最後就“如何與新上司相處”提出幾條建議:一、坦然接受新變化。二、先傾聽,再行動。三、主動溝通,留下良好第一印象。四、不妨和新上司輕鬆閒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