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認識職業生涯規劃4篇

為了正確地了解職業生涯規劃,我們首先對職業生涯規劃下一個定義。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組織或者個人把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個人職業生涯的個人因素、組織因素和社會因素等進行分析,制定有關對個人一生中在事業發展上的戰略構想與計畫安排。

根據定義,職業生涯規劃首先要對個人特點進行分析,再對所在組織環境和社會環境進行分析,然後根據分析結果制定一個人的事業奮鬥目標,選擇實現這一事業目標的職業,編制相應的工作、教育和培訓的行動計畫,並對每一步驟的時間、順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職業錨的涵義

職業錨的概念是由美國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認為職業規劃實際上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探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天資、能力、動機、需要、態度和價值觀等慢慢地形成較為明晰的與職業有關的自我概念。施恩還說,隨著一個人對自己越來越了解,這個人就會越來越明顯地形成一個占主要地位的職業錨。所謂職業錨就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他或她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正如"職業錨"這一名詞中"錨"的含義一樣,職業錨實際上就是人們選擇和發展自己的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一個人對自己的天資和能力、動機和需要以及態度和價值觀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後,就會意識到自己的職業錨到底是什麼。施恩根據自己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指出,要想對職業錨提前進行預測是很困難的,這是因為一個人的職業錨是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的,它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探索過程所產生的動態結果。

有些人也許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職業錨是什麼,直到他們不得不做出某種重大選擇的時候,比如到底是接受公司將自己晉升到總部的決定,還是辭去現職,轉而開辦和經營自己的公司。正是在這一關口,一個人過去的所有工作經歷、興趣、資質、性向等等才會集合成一個富有意義的模式(或職業錨),這個模式或職業錨會告訴此人,對他或她個人來說,到底什麼東西是最重要的。施恩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種職業錨。

技術或功能型職業錨

具有較強的技術或功能型職業錨的人往往不願意選擇那些帶有一般管理性質的職業。相反,他們總是傾向於選擇那些能夠保證自己在既定的技術或功能領域中不斷發展的職業。

管理型職業錨

有些人則表現出成為管理人員的強烈動機,"他們的職業經歷使得他們相信自己具備被提升到那些一般管理性職位上去所需要的各種必要能力以及相關的價值傾向。"必須承擔較高責任的管理職位是這些人的最終目標。當追問他們為什麼相信自己具備獲得這些職位所必需的技能的時候,許多人回答說,他們之所以認為自己有資格獲得管理職位,是由於他們認為自己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1)分析能力(在信息不完全以及不確定的情況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人際溝通能力(在各種層次上影響、監督、領導、操縱以及控制他人的能力);(3)情感能力(在情感和人際危機面前只會受到激勵而不會受其困擾和削弱的能力以及在較高的責任壓力下不會變得無所作為的能力)。

創造型職業錨

麻省理工學院的有些學生在畢業之後逐漸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在施恩看來,這些人都有這樣一種需要:"建立或創設某種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一件署著他們名的產品或工藝、一家他們自己的公司或一批反映他們的成就的個人財富等等。"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畢業生已經成為某大城市中的一個成功的城市住房購買商、修繕商和承租商;另外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則創辦了一家成功的諮詢公司。

自主與獨立型職業錨麻省理工學院的有些畢業生在選擇職業時似乎被一種自己決定自己命運的需要所驅使著,他們希望擺脫那種因在大企業中工作而依賴別人的境況,因為,當一個人在某家大企業中工作的時候,他或她的提升、工作調動、薪金等諸多方面都難免要受別人的擺布。這些畢業生中有許多人還有著強烈的技術或功能導向。然而,他們卻不是(像持有技術或功能型職業錨的人那樣--譯者注)到某一個企業中去追求這種職業導向,而是決定成為一位諮詢專家,要么是自己獨立工作,要么是作為一個相對較小的企業中的合伙人來工作。具有這種職業錨的其他一些人則成了工商管理方面的教授、自由撰稿人或小型零售公司的所有者等等。

安全型職業錨

麻省理工學院還有一少部分畢業生極為重視長期的職業穩定和工作的保障他們似乎比較願意去從事這樣一類職業:這些職業應當能夠提供有保障的工作、體面的收入以及可靠的未來生活。這種可靠的未來生活通常是由良好的退休計畫和較高的退休金來保證的。

對於那些對地理安全性更感興趣的人來說,如果追求更為優越的職業,意味著將要在他們的生活中注入一種不穩定或保障較差的地域因素的話--迫使他們舉家搬遷到其他城市,那么他們會覺得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維持一種穩定的、有保障的職業對他們來說是更為重要的。對於另外一些追求安全型職業錨的人來說,安全則是意味著所依託的組織的安全性。他們可能優先選擇到政府機關工作,因為政府公務員看來還是一種終身性的職業。這些人顯然更願意讓他們的僱主來決定他們去從事何種職業。

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的內容

一般來說,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從個人角度和企業角度劃分成兩個方面的內容:

企業組織中的絕大多數職員,其中包括受過良好教育的職員,都有從自己現在和未來的工作中得到成長、發展和獲得滿意的強烈願望和要求。為了實現這種願望和要求,他們不斷地追求理想的職業,根據個人的特點、企業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我們把它稱為: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是個人對自己一生職業發展道路的構想和規劃,它包括選擇什麼職業,以及在什麼地區和什麼單位從事這種職業,還包括在這個職業隊伍中擔負什麼職務等內容。一般來說,個人希望從職業生涯的經歷中不斷得到成長和發展。個人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自己的一生職業有個方向,從而努力地圍繞這個方向,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使自己走向成功。

在廣大職員希望得到不斷成長、發展的強烈要求推動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部門為了了解職員個人的特點,了解他們成長和發展的方向及興趣,不斷地增強他們的滿意感,並使他們能與企業組織的發展和需要統一協調起來,制定有關職員個人成長、發展的計畫與組織需求和發展相結合的計畫,我們把它稱為職員職業生涯管理。

總之,職業生涯規劃既要體現職員發展的需要,又要體現企業發展的需要。

職業生涯可分為內職業生涯與外職業生涯

內職業生涯是指在職業生涯發展中透過提升自身素質與職業技能而獲取的個人綜合能力、社會地位及榮譽的總和,它是別人無法替代和竊取的人生財富。

外職業生涯

是指在職業生涯過程中所經歷的職業角色(職位)及獲取的物質財富的總和,它是依賴於內職業生涯的發展而增長的。

職業生涯規劃:認識自我 物色適合自己的工作
2017認識職業生涯規劃(2) | 返回目錄
認識自我 物色適性的工作
從事適性工作,通常能讓人發揮己長,且較樂意投入工作,對工作有高度的承諾,因此更能勝任工作。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提出的問題:“我真正想做什麼?我為什麼要去做?我現在正在做些什麼?我為什麼這樣做?”這一連串問題也正是面臨工作選擇關鍵的社會新鮮人應該深思的課題。不知該選擇什麼工作?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唯有徹底了解個人的人格持質、能力、工作價值觀與工作適性等,才能理清生涯選擇的迷思,展開工作生涯的第一項。
你真正想做什麼?
性格分成六類:
1、調查型:喜歡觀察、調查、分析、評估及解決問題。
2、藝術型:具有藝術氣質與創新能力,喜歡創造,不受拘束。
3、社會型:喜歡與人一起工作,執行通知與溝通的工作,善於取悅和協助別人,以及言辭表達。
4、企業家型:這類型的人也喜歡與人一起工作,但所擔任的是影響、說服、領導、管理等角色。
5、傳統型:喜歡處理資料,具有文書或數能力,能夠接受上級指示從事細節工作。
6、實際型:具有運動或機械天份,喜歡操作實際物品、機械,喜歡植物或動物,樂於戶外工作。
一般人具備的性格可能是上述其一或二者以上的混合體。另一項影響個人生涯選擇的因素是工作價值觀,歸納出以下十一種工作價值觀:
1、物質報酬:每個人都需要基本的收入以維生,但重視物質報酬的人在達到最低標準後,依然願意繼續投入,賺取更高的收入,以獲得個人想要的東西。
2、名望:通常是跟隨職業、職位而來,因個人從事某種職業而容易獲得別人尊敬。
3、權力:擁有控制、教導、指引或影響他人的能力。
4、安定性:指工作權、經濟收入、心理需要或社交關係的不變性。
5、自主性:個人能依自己的意願及方式工作,不受別人的控制、監督。
6、專精:是特定領域中的專家,成為他人的顧問或諮詢者。
7、親和:重視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是非正式組織中的核心人物。
8、多樣性:希望在工作時,有機會接觸不同的人、地、問題和活動。
9、創意:在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中工作,並能運用創造力改變現有的程式、產品和做事方法。
10、休閒:希望工作時間縮短、假期增長,工作不致影響休閒生活。
11、追尋意義: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某件事,及這件事對他人的貢獻及影響。
性格比能力重要
在確定個人所抱持的工作價值觀,及追求的工作目標之後,可以此做為追求更美好、充實人生的動力與踏腳石。從事適性的工作,通常能讓人發揮己長,且較樂意投入工作,對工作有高度的承諾,應此更能勝任工作,獲得更大的快樂和成就。日本講談社經營總合研究所所長伊藤友八郎擁有多年研究職業適性的背景,他指出,適職=能力×性格,性格比能力重要。如果性格與工作不合,再好的能力也無法發揮。一般職業按性質區分有二大類:
1、貝殼型:如會計、秘書、操作員、事務員等工作,工作性質屬於事務性、片斷經驗、勞務性、重視細節、瑣碎的、刻板的、煩雜的。從事這類工作者特質多為個性保守、被動、注重細節、我行我素、對人際溝通較不關心等。
2、孔雀型:如行銷、公關、業務、廣告、門市、櫃檯工作等,工作性質屬於開放的、多變的、主動的、工時長、獎懲分明、薪水視工作能力調整、靠口才吃飯。從事這類工作者特質為重視外表及形象、口才佳、善於說服人、性格開放積極、運作及協調能力佳。
新鮮入就業除考慮個人性格與職業特性的配合度外,別忘了了解工作環境的文化與特性。如:傳統型組織是由最高主管作集權式管理,部屬只有聽命行事,所以擁肓傳統性格的人較能勝任組織內工作。有的組織由中階主管掌權,形成各個獨立的事業部或利潤中心、責任中心。有的組織授權予基層單位,有些組織重視部門間相互溝通、協調,由幕僚人員決定組織內的大事。在專業的機構內,工程師、技術人員扮演決策的角色,以其專業知識引導組織的走向。
考慮工作適性之外,環境適性也很重要。
新鮮人踏入社會工作,適才適所的第一步,便是了解自己要什麼?具備哪些優勢及劣勢條件?以及所投入行業、工作與環境的特性為何?在充份衝量內外在條件之下,選擇適性的工作與環境,展開工作新頁,建構個人理想的生涯藍圖!
正確認識職業生涯規劃
2017認識職業生涯規劃(3) | 返回目錄

職業生涯規劃(career planning)是根據個人情況及所處的環境,確立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通道,並採取行動和措施,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張再生,XX)。這一定義說明了四個問題:一、職業生涯規劃具有明顯的個人化特徵;二、職業生涯規劃包含了確定生涯目標、實施生涯措施、實現目標等一系列過程;三、職業目標與日常工作目標有很大的差別;四、組織應引導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為組織目標服務。雖然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時間不長,但現在已成為企業廣泛關注的新型人力資源管理技術。

一個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具有可行性,依據個人情況和組織環境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應該具有適時性,規劃分階段實施,不同的未來職業目標與不同的未來時間段相對應;應該具有靈活性,作為未來的規劃,應有充足的空間可根據未來不確定因素改變;應該具有持續性,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人生髮展的每一個階段。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時,目標太高毫無意義,目標太低沒有激勵作用;方案太死不利於變動,方案太空又沒有可操作性。因此,在做一個職業生涯規劃時,除要充分考慮到個人和組織因素外,還要考慮到規劃是否合適、合理。

對於個人而言,職業生涯規劃有利於員工清楚發展方向,有意識地培訓和開發相關能力,實現在職業方面的持續發展。對於組織而言,不但可以協調員工發展和組織發展,還可作為吸引、留住、激勵員工的重要手段。

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前,不可不理解職業的正確含義。日本學者尾高邦雄認為,職業是某種一定的社會分工或社會角色的持續的實現,因此職業包括工作、工作的場所和地位。美國學者泰勒將職業解釋為一套成為模式的與特殊工作經驗有關的人群關係。中國學者陳嬰嬰將職業定義為,個人進入社會的物質生產或非物質生產過程後獲得的一種社會地位,個人通過這一社會位置加入社會資源的生產和分配體系,並建立相應的社會關係。美國學者阿瑟·薩爾茲將職業界定為,人們為了獲取經常性的收入而從事連續性的特殊活動。日本專家保谷六郎認為,職業是有勞動能力的人為了生活所得到發揮個人能力,向社會做貢獻而連續從事的活動。從這些定義可看出,職業是一種社會地位,與一定的社會關係結合,與利益和權力相關,具有連續性、穩定性、社會性和經濟性。

我國1987年5月1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職業分類與代碼》,將全國職業分為八大類: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商業工作人員;服務性工作人員;農林牧漁勞動者;生產工人、運輸工人和有關人員;不便分類的其他勞動者。又細分出63箇中類,303個小類。明確職業類別,了解職業特點,是制定規劃的第一步。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持續修正的長期規劃,在設計時,要考慮三個層面的因素。第一,考慮環境因素,包括社會環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科技環境、自然環境、法律環境等,從巨觀層面認識到職業發展的局限和可能,個人只能適應而不可改變。第二,考慮組織因素,包括組織規模、組織結構、企業文化、組織發展狀況、人力資源規劃、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類型、晉升政策、人際關係等等,一切與職業發展有關的組織因素。要改變組織因素非常困難,但個人可以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組織中工作。第三,考慮個人因素,年齡、性別、學歷、工作經歷、家庭背景、人格等等。一方面員工要正確認識自己,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自己。組織和個人只能適應第一因素,正確認識和分析第二、第三因素,尋求個人發展和組織發展的最佳匹配。

環境因素和組織因素都難以控制,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時,一般將注意力放在個人因素上,為員工的發展尋求一條恰當的職業發展途徑。因而,要關心兩個問題:了解員工和區分職業生涯發展階段。

了解員工,即是要掌握員工各方面情況,這是設計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與個人相關的情況很多,本文認為最重要的是人格因素,後面將進一步解釋。區分職業生涯發展階段,一是要認清員工現在所處的階段,二是分析各階段的特點設計與員工相符的分階段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誤區和不合理的認識
2017認識職業生涯規劃(4) | 返回目錄

未來的世界: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識重要,健康比成績重要,生活比文憑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清華大學校長

誤區1:作了決定之後,絕對不能後悔!

不合理認識:既然選擇了一個專業或職業就不能改變,否則一定會被別人看不起。

合理認識:做抉擇是有風險的,就像任何一個投資一樣,沒有包掙不虧的。職業規劃中的決定可以進行調整。

誤區2:我一定要馬上決定!

不合理認識:遲遲無法決定是懦弱、不成熟的表現。別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只有我太差勁,我應該立即作決定。

合理認識:不做決定是可以接受的,與我個人是否懦弱無關。只要我能多了解自己,充實和儲備人生資源,機會來到時我會做最好的選擇的。

誤區3:興趣是萬能的!

不合理認識:只要找到我的興趣,我就一定能夠成功。

合理認識:找到自己的興趣,不見得一定能成功,但至少做起來快樂。如果培養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能力,將會更能使自己成功。

職業興趣和能力是兩碼事。有興趣而無能力,只會增加挫折感;無興趣而有能力,心中缺乏滿足與喜悅。因此,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要同時考慮,找到他們的共同點。興趣是調料,能力是主菜,所以我們應該了解自己的興趣,加強自己的能力。

誤區4:生涯規劃沒有必要!

不合理認識:船到橋頭自然直。這世界變化太快,生涯規劃只是一時的流行,很多事情既然無法預測,再規劃也是枉然。

合理認識:生涯規劃的目的不在於你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很快作個決定,而在於對自我和環境的不斷探索。通過生涯探索,更多地了解自己和環境,那就可能作更充分的準備,也更可能有意識的發揮出自己的潛能。以積極準備的態度面對人生,隨時知時知勢知己,自己才不會被淘汰。正是由於時代變化太快,生涯規劃才有必要,計畫時代和鐵飯碗時代是不用生涯規劃的。

誤區5:對我個人而言,生涯規劃沒有必要!

不合理認識:生涯規劃只是屬於想成功的人,我只想做個平凡人,用不著生涯規劃。

合理認識:生涯規劃的目的是突破障礙、激發潛能、自我實現。你可以實現當作家的夢,就如同我可以實現當導遊的夢一樣。生涯規劃是不分貴賤的,是屬於每一個踏實的人。

想得到的不一定做得到,想不到的一定做不到。不探索自己和環境的現狀與未來,不積極準備人生,就有可能落後於時代,到時可能平凡人都做不了了。有部分下崗職工為證,他們工作前不是沒有知識沒有能力,也不是現在就弱智了,而是落後了時代一大截,要補許久的課才能重新上崗。

誤區6:現在好好規劃,以後就不用了!

不合理認識:現在趁著大學裡的空餘時間多,多花些時間在生涯規劃,省得以後也要去做。

合理認識:由於時代在變,自我也在變,所以對環境及自我的探索是不可能一勞永逸的。生涯規劃除了探索、抉擇和行動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生涯反饋與調整。正確的生涯規劃是盯緊近期目標,遠望長期目標,在必要時及時調整中長期目標。

所以生涯規劃的最終目的不在於你找到了多么完美的人生目標,而在於你了解自己和環境多少,實現了多少近期目標,積累了多少人生資源。因而生涯規劃不是一勞永逸的。

誤區7:我現在很忙,沒有時間去規劃什麼。

不合理認識:生涯規劃肯定要花一些時間,而且要靜下心來。我現在學習和社會上作都很多,沒有時間來顧及它。

合理認識:隨波逐流,被動生活也可能成功。就像砍樹,不磨刀,也可以砍樹。如果事先研究了樹的紋理和結構,把刀磨好了,看起來是晚一步砍樹,然而更早更好地完成任務的機率增加了許多。

相關文章:
對於職業生涯規劃的再認識
職業生涯規劃再認識
學會認識自我,構建生涯藍圖
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認識及自己的教師職業生涯規劃
職場新人應正確認識自己,理性規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