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桃花園》

陽春三月,精神舒爽,和風怡人,鮮花遍野,緑草如茵,時常夾雜些桃花,有的簇擁村落,有的路頭探望,也有的山腰獨嬌。看見這些桃花,我不覺想起了桃花園。

《桃花源記》是中學時期的課程,我卻沒讀過,只聽老師這樣講,好像是說有一個遊人在遊玩時發現一個地方,芳草嫩綠,桃花芳香,鳥叫婉轉,雞鳴清悅,炊煙裊裊,綠水環鄉,人情和善,地沃物豐就像仙境一般心曠神怡。

於是他不辭辛勞,奔走相告,可人們長期生活在那種唯利是圖爾虞我詐的環境中,誰會相信他呢?反而奚落他,他感到很是委屈,於是就決定獨自到桃花園去,清淨地度過一生,可他去尋找的時候,卻怎么也找不到了。我不知道《桃花源記》中是否這樣寫,可這故事一直在我腦海中,想以此為題寫點什麼,可一直沒能動筆,現在終於想寫點東西了。

實質《桃花源記》中的桃花園是被理想化了的,現實生活中即便有,也是受著時代的局限和地域的限制,在我的思想中有兩個嚮往的桃花園。

一個是宋朝的梁山水泊,在當時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梁山好漢被逼上梁山,他們在梁山上,在水泊中建立了第二家園,那裡的景物當然是天然所生,可那裡的人情世故,情肝義膽,豪情壯志都是在特有的環境中產生的,他們喜慶極樂的生活,輕利重義的故事流傳千古,他們的喜悅從離開梁山而結束,他們的悲劇從離開梁山而開始。這是一個桃花園,一旦離開就再也尋不到了。

二是近代的延安,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來到延安,在那裡建立了紅色革命根據地,他們把延安建設得花園一般,把人際關係建立得像親兄姐妹,在那裡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分子和革命文藝工作者,有多少有志青年從祖國各地、從四面八方湧向延安,去實現自我價值。

延安是一個桃花園,如吳伯蕭的《記一輛紡車》,何萁芳的《菜園小記》《我愛延安》等,都膾炙人口地敘述了延安美麗的環境和悅人的心境,在我的思想中,延安是一個十足的桃花園。

桃花園確實令人留念、令人嚮往,但它是怎樣產生的呢?我認為它是在經受了種種磨難和挫折後,領導者力精圖變,不斷改變群體的思想素質,然後在一定範圍內建立起來的一種和諧的自然環境和和諧的人際關係,當這兩種係數達到一定極值時,便被外人稱之為桃花園。那么建立桃花園就很簡單嗎?不然,奇偉壯觀,常在險遠,做任何事不經過一番努力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

如今的中國,企業突飛猛進,效益日益增長,設備百廢俱興,面貌日新月異而且還建立一種新的理念——實現中國夢,那么不久的將來,中國一定被世界稱為最大的桃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