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一瞥

帽兒胡同、菊兒胡同、百花深處、菸袋斜街、國子監街、錢市胡同、冰窖口胡同、東水井胡同、竹竿胡同、毛家灣胡同、五道營胡同、方家胡同、豆瓣胡同、寶鈔胡同……看到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名字,您對北京傳統老街巷是不是有一種發自心裡的嚮往。

北京的胡同絕不只是城市的脈絡、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京城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台。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牆灰瓦,一個模樣。其實不然,只要你肯下點功夫,串上幾條胡同,再和那兒的老住戶聊上一陣子,就會發現,每條胡同都有個說頭兒,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著傳奇般的經歷。這裡的趣聞掌故、時代風貌,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風情的博物館,烙下了人們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

漫步其中,常常會和名勝古蹟不期而遇,細細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書,不少胡同中的一塊磚、一片瓦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胡同存亡也有興衰之別,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后——婉容的住所已經被改成了糖尿病診所,清朝兵部尚書榮祿在菊兒胡同的西式大宅現今已“淪落”為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經歷無數的輪迴之後,縱使“面目全非”,但從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胡同院落中仍然可以了解北京市民的生活,包括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鄰里關係。

胡同的精髓在於精神而非磚瓦,元朝為我們留下了“胡同”一詞,政府也發出“舊城生活方式”的倡導,世世代代的居民在此群居,形成了往來互動和諧、調侃味兒十足的京片子。遺憾的是,這樣可遇不可求的京味兒我們在胡同已經很難聽到……

但無巧不成書,因為迷路,我們走進了一條沒有店鋪不那么熱鬧的小胡同,街道兩邊市民和買菜小販討價還價的京腔兒化音惹人發笑、腳踏車鐺鐺的鈴音不時從耳邊穿過……而我並不覺得刺耳,因為這樣原汁原味民宅胡同才是我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歸屬。

跟隨老北京在曾經的四合院如今的大雜院裡,如同繞迷宮般,去尋覓《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大煙囪。如今它還聳立在那裡,只是鐵梯已經銹跡斑斑,煙道也已被封死。胡同里的青春已經遠去,但鄉里鄉親的那份情還在。和街坊鄰居聊起姜文姜武一家,老人們依然興致高漲,仿佛這些日子就在昨天。

北京人對胡同有著特殊感情,它不僅是百姓們出入家門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烙下了許多社會生活的印記。胡同一般都距離鬧市很近,打個醬油買斤雞蛋什麼的很方便。胡同里沒有車水馬龍的喧鬧,有的是親切融洽的鄰里關係。

胡同這種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成為北京文化的載體。老北京的生活氣息就在這胡同的角落裡,在這四合院的一磚一瓦里,在居民之間的鄰里之情里。只有身處其中才有最深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