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自飄零水自流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紅藕香殘,鮮艷的荷花凋謝了,從竹蓆上感到深深的涼意,輕輕提起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隊形飛回來,有沒有傳回誰的家書?鴻雁飛回的時候,轉眼間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傾瀉在西樓,她盼望著什麼呢?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他與她,牽動起兩處的閒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她便是李清照,在這首《一剪梅》中描繪了一幅余香裊裊的秋景圖。荷花已謝,雖仍留有殘香,卻不免透出秋的冷落與蕭條;玉席也已涼了,秋意漸來,秋涼漸濃。中國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況是獨守空閨的女詞人呢?怎能不讓她倍感孤獨寂寥、怎能不思念遠行的丈夫呢?“輕解羅賞,獨上蘭舟”,曾經是夫唱婦隨,曾經是攜手並肩,現在卻是煢煢孑立,形單影隻;舉目四望,相伴的只剩下“蘭舟”而已!本是為“消愁”而來,怎奈卻是“愁更愁”!看到鴻雁,李清照便開始想像著也許是丈夫托鴻雁捎來家信,獨自憑欄遠眺,柔柔的月光灑滿西樓,雁字回時,那種清冷,那種孤獨,那種寂寥,怎可言傳?

好一個相思之苦!

“花自飄零水自流”便是她在舟中所見,也是她的內心所感。流水落花無從體味她的情懷,依舊我行我素地流走飄落,正如屈原所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丈夫是不是也如自己一樣深深地思念著她呢?可是距離使二人不能相互傾訴,只好各自思念著、愁悶著。眉間心上,“剪不斷,理還亂”,萬千愁緒,這與她的“只恐雙溪舴艨舟,載不動許多愁”,又是那樣的相像。

一對活活的“鴛鴦”就這樣被拆散,李清照日夜思念的丈夫趙明誠病死建康,給孤寂的李清照添加了難以想像的愁苦。又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看這首《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獨處陋室,若有所思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的環境,別無它物。室外,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光景又引了她內心的感傷,於是,淒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湧來,令人痛徹心扉、難以忍受。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禦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卻見一行行秋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構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雁,更是傷心。而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她共摘啊!整天守在窗邊孤孤單單的,要怎容易挨到天黑啊!

所有一切能寄予希望的全都在這一刻灰飛煙滅,不再復返,“怎一個愁字了得?”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一個愁字又怎能說盡?

千古絕唱!

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她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為幻影。

多年的背井離鄉,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污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但,她那比黃花還瘦弱的身影,將在無盡的西風與落花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