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丟而樂

“叮鈴鈴”上課鈴響了,同學們都進入了上課的狀態,這是一節口語交際課。老師說:“丟,可能會令人惋惜;丟,可能會促使人前行;丟,可能就是獲得。今天我們就是以‘因丟而樂’來展開討論。”

一時間教室里一片吵雜,有的同學說:“丟了東西怎么還會樂啊!真是的。”也有的同學說:“你不懂,因丟而樂那是一種境界。”“啪啪啪”老師用尺子在桌子上敲了三下,嚴肅的說:“請同學們舉手來回答問題!”一位班裡的體育特長生立刻站起來說:“老師,我以前打籃球的時候,不小心受傷了,之後就坐到了一旁放棄了打球的機會,過了大概二十多分鐘,又重新回到了球場。我說,有時候放棄一些機會,是為了可以更好的回歸!”“嗯。”老師點了點頭。底下有同學小聲說:“怪不得我看他那次在一旁坐著,原來是這樣啊!”又一位同學舉手了,他說:“我那次和父母去公園,看到了一位園藝師在修剪枝條,將那些發黃的枝葉全部剪去,我上去一問才明白,原來只有剪掉這些不好的枝條,樹才會吸取更多營養。所以我認為,剪去枯老的枝葉是為了可以讓這棵大叔更好的生長!”“嘩”一陣掌聲響起。老師咳嗦了兩聲,清了清嗓子,鄭重其事的說:“剛剛同學們都列舉了身邊因丟而樂的事例,接下來老師也來給大家說兩個名人的事例。

大家都眾所周知的越王勾踐。當初越國不幸被吳國所滅,在吳國的“監牢”里受苦受難、臥薪嘗膽。時時刻刻告誡自己要謹記吳國帶給自己的屈辱,最終滅了吳國,報了大仇!這就是越王放棄了好的生活條件,而在受苦受難,最終報了大仇。還有一位就是司馬遷,司馬遷在監獄裡同時也受盡了屈辱,他曾經想過自殺,但他想到自己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沒有完成,所以將這些受盡的屈辱全部轉化為動力,歷經了十三年才終於完成了這一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史記》!這就是司馬遷為了完成巨作而放棄了小我,最終完成了文學著作。“所以同學們在今後的道路中要時刻記住因丟而樂。”老師意味深長的說。

“叮鈴鈴”下課了,這節課不僅僅是一個講一些故事的課,更是使他們都懂得了一個在生活中的道理——因丟。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