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信封總是更誘人

來做個遊戲吧。

現在有兩個信封,每個都裝著錢。具體數目可能是5元、10元、20元、40元、80元、160元,條件是,一個信封里裝的錢,恰巧是另一個的兩倍。你和阿里各自抽取其中的一個信封,在獲知裡面錢數(彼此並不知道對方的數目)之後,如果雙方都願意,有一次交換信封的機會,換還是不換?

你打開信封,裡面裝著20元錢。你想,阿里得到10元和得到40元的機率是一樣的,如果交換信封,預期回報是25元(/2),大於20元。哈,不過一次小小的賭博,風險無關緊要,換吧!

按照相同的測算,阿里也想交換信封。無論他的信封里裝的10元(他估計你的信封里要么是5元,要么是20元,預期回報為12.5元),還是40元(如果你的信封里是20元或者80元的話,預期回報為50元),冒險交換一下,都會有不錯的收益。

在我們對預期回報滿懷希望之時,風險往往被低估。當然,這並不是這次小小賭博的關鍵。關鍵在於,交換信封看起來對兩個人都有益,大家的預期收入增加了,可用來分配的錢不可能因為交換而變多。

賭徒們會忽略這一點。賭博從來都是一個人贏,必然意味著另一個人輸,可大家都傾向於相信自己會成為贏家。儘管有些人從來不賭博,可對“別人信封”的艷羨心理,卻無處不在。如果有可能的話,很多人願意與別人交換生活,當然,最願意的是換一位高品質的優秀愛人。

交換的原由是暗自比較,它讓人既感覺幸福,也承受不幸。

有時候非常直觀,具化為收入的多少、房子的大小、車子的好壞、禮物的貴賤;有時候殺機暗藏,抽象為感覺、意識和概念,比如,快樂感、滿意度、幸福指數。

同事的升職,朋友新買的suv,同學的歐洲旅遊,哪一個不是讓人心情鬱悶的理由?又有多少次的夫妻爭吵,是因為別人的孩子上了名校,別人的老公送了昂貴的禮物,別人的家喬遷新居?

男人的比較會更內向,深藏不露,時常在滿不在乎中暗帶感傷;女人更加直截了當,嘮叨抱怨中將焦慮不安顯露無遺。雖然比對中會徒增煩惱,它卻是我們獲知自己社會定位的一種重要方式。如果沒有了“他人”這個重要的參照系,你很難知道自己處在怎樣的橫縱座標交匯點上。“比”不可避免,只是比對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些人的視線總在座標系的上方,因追趕不上那個永遠向上移的小紅點而憤懣;有些人的視線偏下,於怡然自得中知足常樂。向上,有奮爭的理由;向下,有自欺的嫌疑。孰好孰壞,你說了算。

我要說的是,尋找“完美愛人”的念想和衝動,會讓婚姻中的人感受痛苦。此時,比照的對象,可能是某個真實存在的個體,或者並不存在純屬想像。兩者的相同之處在於,他們都不可能成為你真實的伴侶——要么只能暗戀,要么失之交臂,要么無法擁有,要么從未出現。這是一個“假想敵”,你卻因無法獲得而備受折磨——對,這是癥結所在。你想要的是“獲得”,並且在對預期回報的高估中,淡化可能承擔的風險——交換信封時所進行的收益評估,不就如此嗎?通常,熟知和擁有的,被低估;未知和沒有的,在高估之列——既有信息不對稱等客觀原因,更有很難改變的心理因素。

不是每個人的婚姻都毫無缺憾,只是空洞的比對毫無意義。要么,接受現實;要么,改變未來。在指責中一次次重申“當初為什麼嫁給你”,或者不斷提醒別人的伴侶有多優秀,除了引發爭吵間隙齟齬之外,別無益處。而我們,其實更傾向於相信別人(或者想像中)的伴侶,比我們擁有的更優秀——交換信封的謬誤。

對了,我們的遊戲還沒完呢。哪裡出錯了?

假定阿里打開自己的信封,發現裡面有160元。此時,他肯定不會同意和你交換信封。如果阿里在得到160元的時候不願意交換,那你應該在得到80元拒絕交換——此時,阿里願意跟你交換的前題是,他得到了40元(很可能比這更少)。如果在你得到80元時不願意交換,阿里就不該在得到40元時交換信封——因為你只有在得到20元時,才願意交換。當你發現自己的信封里只有20元,也一定不要去交換——如果阿里願意換的話,他的信封里只可能有10元錢或者更少!

這就是博弈學中的一個經典案例。

弄不明白不要緊,只需要記住一點,不要輕易和別人換信封。

推而廣之,你可以和別人作比較,這肯定在所難免,但千萬不要輕信別人(未知)的婚姻一定比你好。

呵呵,一句簡單的廢話,卻很難做到。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