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德

彼德,原名羅宗華,出生於四川資陽,家裡務農,自小便幫父母乾農活。他家日做夜做,卻依然還是村里最大的窮戶。

彼德說:“我們每年都要到鄰居家去借糧。我和妹妹沒鞋穿,整個夏天都光著腳丫,衣服上永遠綴滿補丁,更糟的是,時時必須向人借錢交學費。由於家裡實在困難,我讀到初一便輟學了。”

他很想脫離貧窮的困境,於是咬緊牙根去學編竹筐,終於,如願以償地成了個小篾匠。收入大大地增加了,全家人就都加入到編竹筐的隊伍里。

“編好的竹筐送去賣,賣光了,就得走一段長長的山路,買竹子來編。”彼德回憶道:“竹子很長,山路很彎,扛著竹子走,十分吃力,一不小心失去平衡,便會連人帶竹子摔進山溝里,跌得頭破血流!”

編竹筐太辛苦了,他不想一輩子當篾匠,於是16歲的他,決定離開農村,到城裡去謀生。

那一年,是1996年。彼德這個土裡土氣的小伙子,站在位於成都九眼橋的勞務市場,滿懷憧憬地等人來雇。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到一家小餐館洗碗,從早上7點開始把手浸在洗碗水裡,一直做到夜裡12點才休息,十分辛苦。

1997年,他轉換到一家西餐館去當廚工,改變他整個人生的關鍵人物出現了,她就是瑪麗。瑪麗是美國人,一連幾天光顧彼德任職的這家西餐館,但卻覺得食物很不地道,有感於旅居成都的洋人越來越多,心地寬厚的她,向西餐館老闆毛遂自薦,表示可以給予廚師和員工免費的廚藝訓練。彼德搶先報名,和餐館另外兩位廚師每天上瑪麗家學習。

彼德學做的第一道西式點心是蘋果派,他從學做蘋果派得到的最大心得就是:“凡事都得認真,絲毫馬虎不得。”由原料的選擇到烘焙的溫度,都得小心應付,一招不慎,全盤皆輸。瑪麗授課極有耐心,她總是先示範一次,才讓學員學做一次,然後,大家一起開開心心地品嘗烹飪的成果,再討論學習的成敗。在瑪麗家足足學了3個月,彼德不但掌握了許多烹飪原理和方法,原本一竅不通的英文也日漸進步。每次去上課,他總抱著一部厚厚的字典同行,把菜譜上的英文字一個一個地翻譯出來,猛學苦記,回家後再細細消化。

瑪麗為彼德不懈的學習熱忱和刻苦的學習精神感動了,知道他不是個蜻蜓點水的“過客”,而是準備認認真真地在烹飪界當個“長駐軍”,主動表示願意資助他繼續學習。於是,他選擇了一家烹飪專科學校,系統地學習了西餐的烹製技巧。

2024年,他受聘到一家西餐館擔任廚師,不久後因為工作表現優異而升任主廚。由於廚藝出色,又善於變新花樣,許多人慕名而來,餐館日日客滿。但對於他,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

“我覺得人生就像是一條長長的路,當你達成某個目標時,你就必須不斷地超越目前的境況,去挑戰新的目標。有夢想的人生,才算是有意義的人生。”

2024年實現了第一個夢想。他拿出全部積蓄,加上朋友的投資,在成都開了第一家充滿南美風情的西餐館,由瑪麗擔任顧問。彼德把“努力不懈”當做終生的“座右銘”。儘管目前已經擁有4家餐館了,可是,在成都和北京來回穿梭的彼德,又有了新的夢想,他希望“彼德西餐館”能成為中國的連鎖西餐館。他微笑著說:“我們永遠不可以放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