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不是金議論文

筆者舉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但是有時沉默並不能解決問題。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沉默不是金議論文。

第一篇:

當前有一種怪現象,在學校里,似乎所有學生都變成高人雅士了。個個遵循沉默是金的原則,課堂變成一潭死水,我就不發言,那是爭風頭,沉默更顯出自己的老成持重;放學後,手插著口袋獨自懷著冷酷的面容回家,沉默以顯自己的高深莫測。沉默這種病會傳染,沒幾天,全校學生大多遺世而獨立,羽化而登仙了。

我想要說,沉默不是金,更不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應該遵循的原則。你說魯迅不是崇尚沉默嗎?不,那只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國家處在風雨飄搖之時,他沉默了嗎?敵人囂張之至烏煙瘴氣時,他沉默了嗎?同胞慘遭迫害正義受到威脅時,他沉默了嗎?不,沒有。我們今人怎么好意思拿著魯迅的話為自己的錯誤辯解呢?

孔子曾說:“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我認為,君子敏於行更要敏於言。所謂言為心聲,它能流暢地表達出我們心中真切的情感。我們這個社會,畢竟不是個體的,需要交流,需要溝通,沉默使我們的思想只在原地踏步,也會使我們變得孤高自許,不易與人交往。

周總理以他的人格和一張巧嘴征服了世人。面對美國記者的重重非難,如果他只是沉默著,不以為然地冷笑幾聲,能維護我們國家的尊嚴嗎?巧妙而又得體的回擊,讓別人知道中國英才仍在;諸葛亮以官卑職微之身下東吳,在東吳名士的惡意嘲笑侮辱下,如果他沉默了,又怎能聯吳拒曹,以解燃眉之急呢?所以說,沉默不是金。

的確,修養與才華更重要,但如果少了口才,又怎能把你的思想行雲流水般地表達出來呢?口才是一個人才華的外在表現,也是新時代人才的標準。

“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這點從蘇秦、張儀、藺相如、那裡可見一斑。沉默不是金,而是關閉心靈的窗戶。打開它,就等於把陽光迎接進來了。

第二篇:

從古至今,“沉默是金”似乎已經成為人們公認的處世方法,然而,在如今這個眾生紛紜的時代,我卻想說:“沉默不是金。”

穿越時空的蒼涼和沉重,我看到了秦末年間揭竿而起的陳涉、吳廣。面對“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處境,他們放棄了沉默。為了自己的性命,也為了“苦秦久已”的百姓,他們揭竿為旗,斬木為兵,發動了一場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沉默不是金”!

走過歷史的長廊,我看到了直言不誨的魏徵。在朝堂上,眾文武百官面前,魏徵敢於進諫,說出自己的觀點,指出太宗的錯誤。他沒有沉默,他用直言幫助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唐氣象。當他死時,太宗還為失去一個不會沉默的官員而痛惜。

輕輕推開現代文學之門,魯迅先生渾厚的嗓音在耳邊響起:“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確,如果我們選擇沉默,迎接我們的很可能便是死亡。魯迅先生選擇了爆發,他更用文字使人們發出驚人的吶喊,進而成為“新中國的聖人”。

無數的先人向我們詮釋了“沉默不是金”,可是,回到現實,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現在街上不乏有這樣的現象:一個歹徒當街搶了一位婦女的錢包,而周圍的人只會站著看著這一幕發生,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位婦女很倒霉。可是為什麼,沒有一個人會站出來聲討歹徒?人們說“他也許有刀,他很厲害”。可他就算再強能強過民眾嗎?中國人啊,你們為什麼要沉默,為什麼就不能爆發一次!想到這些,我更加要說:“沉默不是金!”

人生短短數十載,歲月不居,流年似水,時間對於我們來說並不富裕,我們又何必為了眾人的眼光而心不甘情不願的沉默呢?生命是自己的,沒有人可以為我們活著,我們更不可能重新來過。那我們為什麼不爆發一次,哪怕最後失敗了,落入了萬丈深淵,至少,我們活得真正精彩。

沉默不是金,驀然回首時,也許沒有沉默的時光才是生命最精彩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