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工具箱

《讀者》上有這樣一個故事:約翰家門口有棵菩提樹,這是紐約少見的一種樹,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樹旁特意支起了堅固的鐵架,也許是鐵架讓樹躲過了風雨的襲擊,它一直鬱鬱蔥蔥,成了一道風景。

一年盛夏,本應是菩提樹枝繁葉茂的季節,它死了,所有人都為它的凋零而遺憾。約翰撫摸著光滑的樹皮,發現鐵架的鐵絲嵌入了樹皮,但此刻發現,已經遲了。

我想,孩子們正如那棵菩提樹,父母對孩子的呵護就如同鐵架,對孩子的呵護超過一定限度就是溺愛,是對孩子的傷害。遺憾的是,目前我們國內經常提的卻是“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與我們相比,澳大利亞提出的“再富也要窮孩子”更有教育意義,作為已開發國家的澳大利亞,信奉“嬌慣的孩子缺乏自制力與獨立的能力,長大後會吃虧”的理念。澳大利亞的中國小中午不放學,學生一般買個漢堡,一個水果和一瓶可樂,隨便在校園找個地方用餐,根本看不到剩餘食物甩得一地的現象。如果僅從食物上判斷,怎么也猜不出誰家富、誰家窮。這大概是澳大利亞人注重對孩子進行生存能力與節儉習慣的良好教育的緣故吧。

億萬富翁約瑟夫·約伯1971年告訴女兒“因為太愛你們了,所以決定不給你們留下太多的錢。”二三十年後,他的決定仍然沒有改變,他說:“我能做的最壞的事就是讓他們沒有獨立成功的機會,也沒有體味失敗的機會。一切都是父母的,對自己,他們能說什麼呢?”《福布斯》對全美大企業總裁們調查後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有錢人似乎更願意給孩子們工具箱,而不是萬貫家財。這恰恰與我們過去主張教育孩子的方式相同: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但在現實中,我們常常把孩子當做上帝,把孩子的一切都規劃得井井有條,這其實是對孩子自身發展的最大戕害。

“給孩子工具箱,而不是萬貫家財”,億萬富翁教育孩子尚且如此,我們更沒有理由事事時時袒護孩子。給他們自由,讓他們獨立,他們會開創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