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同的背後

經濟全球化,消費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在這樣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下,趨同成為一個無比光鮮而令人欣喜的詞,可是在便利的背後,我們的童年,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文化,也在朝著同一個媚俗的方向走去。

海德格爾說:“存在者存在,是該存在者能夠對其他存在者實施影響或相互影響的本源,也是能被其他有意識能力存在者感知、認識、判斷、利用的本源。”那么當不同的國度之門大開,不同的文化碰撞,必定會有潛移默化、不斷汲取互補的一個過程。但事實上,我們應控制這種力量的肆意發展,因為在城市文化等趨同的背後,是個性的缺乏,是城市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的日漸式微。

我們可以發現,現在城市的建築風格如出一轍,老台門,舊弄巷,小吃街,青石板,已淪為鱗次櫛比的水泥森林。克隆的戲碼一場一場上演,杜拜世界第一高樓建成,中國各省紛紛效仿,欲求超越。華西村富饒得極具諷刺意味,將天安門和白宮也複製了一遍,即使模仿得再像也只是個大贗品,沒有第二個白宮,也沒有第二個凱鏇門,邯鄲學步,貽笑大方。

在國際化的背景下,文化本身具有兼容並蓄不同價值觀的特性。我們可以在一個城市買到各個國家的商品,吃到各個國家的食物,是需求的趨同造成了這樣的現狀。

就連紹興柯橋也是如此,路旁一連串廣告牌:“打造國際五星級希爾頓酒店”“領銜世界名流”“不奢言最好,相信前所未見”……那曾經可見的小橋流水,畫舫雨片,又去哪了呢?萬達廣場火樹銀花,那賣扯白糖的老爺爺又去哪了呢?

不僅僅是城市,就連城裡人的言行風貌也同化了,都會說洋文,卻忘了方言,穿著同一品牌的服飾,手裡都拿著相同的iphone4。還有一個城市有讓人來了便難以忘懷,來了便不捨得離開的獨特魅力嗎?

以前的孩子,童年有泥鰍,有布穀鳥;現在的孩子們,童年也趨同為興趣班、電子遊戲,這是一種悲哀。

趨同的背後,是喜是憂,有待商榷,但我們至少應保留當下個性傳統的一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