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中秋理應是團圓的日子,但今年院中賞月的只有我一個人。這不能算中秋,沒能過上一個像樣的團圓中秋,整個一年都遺憾。

正這么懊喪著,看到鄰居一家外出吃飯,聽到了小男孩吟誦詩篇時稚嫩的嗓音。孩子吐字並不清晰,但可辨出吟誦的正是李白的《把酒問月》:“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我也緩緩地吟了幾句,立即覺得孤獨全消,墜入一種夢幻的詩境。

此詩具體作於何處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詩人的靈感不可能來自一桌談笑洋溢的酒席。詩人寫作時心境如何也無從考證,但如此浪漫的詩句,不可能出自一顆寂寞、孤獨、封閉的心。大詩人如何正視愁煞人的孤獨呢?帶著疑問,我尋尋覓覓,不得答案,只好進屋小酣。恍惚中,時光倒流將我帶到一間茅草屋前。微弱的星光下一杯清酒,一位詩人,一輪明月,構成一幅孤高出塵的圖畫。我走向前吐露出自己的心聲。話音方落,院中迴蕩著一陣陣爽朗的笑聲。這孤高清澈的笑聲解開了我的疑問。同是花香無親的中秋,人們往往借酒澆愁,詩人卻選擇給月亮上一位素不相識的女子送去一份關心和祝福;同是明月高掛的中秋,人們往往沉醉於酒宴調侃,而詩人卻選擇與月亮交談,任意著那飄逸、浪漫、天高、海闊的中秋思緒。

望著半醉半醒的李白,同他一起吟誦大氣流暢的詩句,一種莫名的感覺油然而升。由古至今浪漫主義詩人不少,但在淒涼中秋夜把酒當歌,風流自賞的卻少之又少。也許這才是李白高人一籌的地方。他眼中的孤高不等於孤獨,而是一種境界更高的團圓。

一聲清脆的鈴聲劃破了夢境,手機里傳來吃團圓飯的催促。李白、明月之邀,手機、飯局之請,顯示出中秋的熱鬧。我回到院子中央,用手機按動熟悉的號碼,送出一個箇中秋問候。一陣忙碌後,我良久才恢復平靜。也許人世間最真實的感動莫過於此,但中秋的意義卻遠不止這些。它不僅教會了我如何去面對沒有月亮的夜晚,還使我明白了許多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