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石頭”與“河裡的石頭”

我們都知道,山上的石頭稜角分明,而河裡的石頭卻圓潤光滑。人也一樣,有的人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勇於批判不合理的現象;而有的人卻唯唯諾諾,八面玲瓏,似是而非。

山上的石頭和河裡的石頭構成壯美山河,而像山上石頭一樣的人和像河裡石頭一樣的人,則構成了大幹世界。

或許你會說:“做河裡的石頭不是很好嗎?落得自由自在,別人也逍遙。”可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做人應當做山上的石頭。

晏子是中國古代名臣,他的才智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可就是這絕頂聰明的晏子卻做了一件令人十分不解的事,即將跟隨他三年從未做過錯事的高僚給辭退了。周圍的人奇怪極了,紛紛探問其故。

晏子答道:“我年老不中用,就如彎曲之木,須用規矩定方圓,用斧頭削、刨子刨,方能成器,高僚與我相處3年,對我的過失不發一言,於我何用?”

歸根究底,晏子之所以辭僚,就因為高僚沒給他“提意見”,對晏子沒有用處。

高僚就是一塊典型的河中之石。自古以來,“好好先生”是不會被真正的賢德之士所重用的。

遺憾的是,這樣的“石頭”如今仍然屢見不鮮。君不見,有些人“是非面前不開口,遇到矛盾繞開走”。他們怕出風頭,怕得罪人。更有甚者,他們當人說人話,當鬼說鬼話,阿訣奉承,溜須拍馬。

這種人,人際關係確實不錯,甚至還可以得到“領導”的“器重”,可是對集體、對於社會,他們的好處又在哪裡呢?說得露骨一點兒,他們是一群地地道道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自私鬼”。

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有不少諸如魏徵、王安石等敢諫之人,名垂青史;也不乏李林甫、秦檜之流,遺臭萬年。歷史不止一次地向我們證明:不論哪個朝代,哪一類統治者,真正需要的還是如山上石頭那樣的人。

那么,究竟怎樣才能成為“山上石頭”呢?

首先,應當真誠待人。當發現某位同學有缺點時,你應當真誠提出;當發現老師有錯誤時,你也應當真誠向老師指出。只要有了這一點,不論什麼人,也不管指出什麼問題,我想,絕大部分人還是能夠虛心接受的。

再者,人應當有直面流言蜚語的勇氣。如果自習課上,你管了那些調皮搗蛋的同學,你向老師提出一些教學建議,就可能受到一部分人的譏諷和嘲笑,說你“充大頭”、“想冒尖兒”。這時,你要拿出勇氣,在心裡多念幾遍“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