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

梁啓超最為人所稱道的是他的9個子女個個成材,滿門精英,還出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3位院士。梁啓超在育兒方面可謂多任務管理的佼佼者。

在梁啓超的育兒觀中,有很多到今天仍然非常有價值的思想和嘗試。其最根本的精神,是中西方元素在育兒過程的融會貫通。梁啓超非常重視子女的學校教育,寧可別的方面省一點,也絕不讓孩子上差一點的學校。在他的家信當中,他常勸導兒女們不要為上學的經費計較。他的每個孩子都上了大學,其中7人有留洋經歷,絕大多數在美國名校取得學位。像大兒子梁思成,先就讀於清華學校,後留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獲碩士學位。二兒子梁思永,先就讀於清華學校,後往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

但梁啓超並不只以西學為榮,當他發現子女們國學功底不足時,便邀請他在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學生謝國楨來做家庭教師,辦起了國學班。課程從《論語》《左傳》開始,至《古文觀止》,名家名作由老師選定重點誦讀,還進行短文寫作和書法臨帖練習。

在學問上,梁啓超引孩子們入門,但專業方向卻由他們自己選擇,充分發揚了民主精神。他本來建議女兒梁思莊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讀生物學專業,認為這門專業在中國所學之人甚少,可以成為開路人,但梁思莊並不太感興趣。梁啓超得知後,馬上去信,說:“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意,你應該自己體察做主,用姐姐哥哥當顧問,不必泥定爹爹的話……我很怕因為我的話擾亂了你的治學之路,所以趕緊寄這封信。”梁思莊後來按自己意願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專業,成為圖書館學專家,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

在家庭生活中,梁啓超也倡導民主開放的氛圍。吃飯時,他總是等人到齊了才開始動筷。他在飯桌上高談闊論,但子女們不必聽他講完,中間吃完了可以自行離開。即使過一會兒再回來吃些菜,都不會受到任何干涉,全家把吃飯看做是每天團聚交流感情的好時光。

梁啓超給孩子們的信,堅持寫了近二十年,哪怕中間因為便血住院,還被誤割一腎,也沒有停過。這些家書是他和孩子們情感聯結的紐帶,也是指導他們渡過一個個人生關口的錦囊。以至於在梁啓超去世之後,他那十幾二十歲的孩子,仍然能依著父親的教誨,在各自的道路上,通向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