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一點機會就不能放棄生活

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結合這句話來縱觀本文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一生,不難發現,作者給這部作品留下的是一個多么貼切的名字。書中保爾這一形象的塑造,以作者的經歷為基礎,再加以藝術的虛構而成。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說過,不要把自己――本書的作者與保爾?柯察金捆綁在一起看,因為保爾的確源於作者曾經的經歷,但是他的身上,卻還帶著千千萬萬布爾什維克人的身影――積極向上、無私無畏、堅韌不拔、愛國愛黨……保爾是一個個體,卻蘊含著革命的力量。作者通過保爾?柯察金這一角色,讓我們了解到了那一時代的榜樣形象。

保爾出生在烏克蘭的工人家庭中,年幼喪父,母親則在富人家當廚娘。從他的家庭背景不難看出,在他所成長的環境中充斥的是生活的艱難和對資產階級的憎惡。他受盡了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在神父的刁難下被迫退學後,他當過車站食堂的小伙夫、發電廠的工人,年少便嘗盡了世間冷暖。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他在接觸了他的革命導師――老布爾什維克朱赫來之後便迅速地投身革命當中,在後來不斷的歷練當中終於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爆發後,保爾表現出了強烈的革命意願,為了解救朱赫來,還被官兵抓進了監獄,但隨後又被敵人錯放了出來。

低下的社會地位和苦難的生活以及對革命的熱情練就了保爾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強硬性格,終於在朱赫來的影響下加入了紅軍的行列。他在戰場上驍勇善戰,成為了一名出色的革命戰士。在戰火中,他仍然沒有放棄閱讀的習慣。

在一次與波蘭白軍的激戰中,彈片穿透了他的顱骨,年僅17歲的他失去了一隻眼睛且留下了纏繞了他一生的病魔。他雖不能再回到前線了,但他立刻投入到各種力所能及的工作之中。

“深秋時節,陰雨綿綿。寒冷的雨點浸透衣服,冰冷著肉體。築路隊每天從清早乾到深夜。夜裡,大家穿著雨水浸透的、污泥漿硬了的衣服躺在水泥地上睡覺,相互用體溫來取暖。每天吃的是像無煙煤一樣的黑麵包,有時連這也供應不上。奧力克匪幫不斷襲擊。共青團員們邊戰鬥,邊勞動,到處響徹鐵棒和鐵鍬碰擊石頭而發出的聲音,到處看見在緊張勞動中彎著的脊樑。不久,寒冬來了。人們仍然在冰天雪地里奮力勞動,刨開凍硬的土地。只要我們這口氣不斷,一定要建成這條鐵路。朱赫來到工地,看到這種景象,極為感動:‘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啊!’”

每當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像出了這樣一幅畫面:在築路的艱苦日子裡,疾病和飢餓也都威脅著他們,大雪與凍土更妨礙著他們的工程進度。在糟糕的身體狀況下,保爾義無反顧地參加了鐵路的修築工程。保爾憑藉堅強的毅力與不屈的精神堅持著,直到最後被傷寒擊倒,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有停止工作。能夠阻擋保爾工作下去的只有那殘酷的疾病!

保爾是頑強的,他再一次戰勝了疾病,他又一次回到了革命的行列,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但是命運對他是無情的,曾經的病根與勞累過度,終於剝奪了他工作的能力。保爾全身癱瘓,雙目失明,這樣的境遇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無疑是無盡的絕望,意味著生命的結束。保爾也產生了自殺的念頭,但理智讓他最終沒有這么做,他決定拿起筆來,用另一種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不難想像那是一種怎樣的情形,承受著肉體上的痛苦、心靈深處的煎熬,他始終沒有選擇放棄,而是以鋼鐵般的意志克服了命運的打擊,在生命的最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正如他曾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只有像我這樣發瘋地愛生活、愛鬥爭、愛那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建設的人,只有我們這些看透了認識了生活的全部意義的人,才不會隨便死去,哪怕只有一點機會就不能放棄生活。”這段話至今仍激勵著我,我看到的是保爾在困難面前的抗爭,就如同他在為革命事業熊熊燃燒時的模樣。

少年的苦難是鍛造他的基石,革命的激情是合成他的元素,而真正令他鑄造成一塊堅硬的鋼鐵的是內心的那叢永不熄滅的焰火。保爾一次次地被病魔纏繞,經歷著人生的驟冷,一次次眼看就要喪失生命,失去為革命奮鬥的能力――那才是真正令他絕望的事情,但他卻從不放棄生的希望,強烈的信念支撐他與病魔頑強地鬥爭著,與殘酷的命運鬥爭著,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追尋著自己人生的意義,他也不斷實現著自己的價值。我堅信,在保爾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一定不會有任何遺憾,因為他能夠像書中的那段話一樣,堅定地對自己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