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生命的渴望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我就置身於那典雅的書房,浸在那或濃或淡的書香里。我手執一卷,津津有味地閱讀著,恰似在品味一杯醇香濃厚的咖啡。令人沉醉,令人回味。

愛書是不需要什麼理由的,只要你喜歡它,被它吸引,就可以愛書。然而,我最早受到書的影響,是在四歲那年。媽 媽每天晚上都給我講一個故事,我被深深地吸引了。可媽 媽卻賣起了關子,讓我自己去看書。我一看便無法自拔,做了一條書蟲。

我堅信靠讀書長大的孩子是有持續發展的後勁的。因為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智慧的源泉。書帶給了我無窮的快樂。我沒有去過埃及,卻知道法老王的神秘;我沒有去過南極’卻了解企鵝的習性;我沒有到過外太空,卻知道宇宙的浩瀚神秘。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書籍傳承了五千年文化,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試問,如果不讀書,怎能獲得成功?書籍,為人們插上了一對翅膀,讓我們翱翔,去觸及藍天的深邃。書籍關係著一個人,一個國家的發展,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陳壽在《三國志》里提出的理論。他強調了書要讀得透徹,讀得順暢,讀得熟練。這說明了讀書要求質量。像囫圇吞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一代偉人毛澤東,一本《史記》讀了無數遍,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批註。一本《史記》讀到老,當他70歲高齡時,他依然不改初衷,捧著書邊讀邊寫。作為學生,我們更應該向毛澤東主席學習,生命不止,攻讀不止。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杜甫對讀書的看法,這是他一生的讀書觀念。讀書,不僅要讀文學、歷史,還要讀天文、地理、數學。要廣泛的涉獵,才能做到駕輕就熟,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別出心裁。就如三國的呂蒙將軍,孫權因愛才之心勸他多讀書。但他以軍事繁忙為由一再推辭,孫權就以身示範。呂蒙見一國之君都如此,便開始好好讀書。當魯肅再見到呂蒙時,不禁刮目相待。這說明了讀書,能提高修養,完善人格。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提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也能給人的生活帶來無限樂趣。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董其昌對讀書的最深理解。他提出了讀書要與實踐相結合。那種“死讀書,讀死書”的人絕對是他所反對的。而陸游的觀點與他相符:“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更說明了讀書要與實踐相結合。就如趙括的“紙上談兵”,他說起軍事來頭頭是道,可到了戰場卻輸得一敗塗地。自己被亂箭射死不說,還連累了整個軍隊一起陪葬。這個故事足以說明實踐的重要。

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靈秀,讀書使人一生的渴求。我們要像選擇朋友一樣選擇書,像愛護朋友一樣愛護書吧。讓我們在縷縷書香中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