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

九六班  劉潤瀛

時間是一切的宿敵。它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將世界的每一寸土地改變、顛覆、毀滅。為了將一代又一代的意志銘記,便有了這樣一個詞——傳承。傳承,是象徵一個民族乃至世界的逐漸成熟的智慧所在,尤其是對中國這樣擁有經千年歷史文化的大國而言,傳承是必不可少的。

在祖先智慧的遺物中,不僅有物質的,還有精神上的。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同時也是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雖說陵墓建造時花費了很多人力財力,但陵墓樣式設計別具匠心,陪葬的奇珍異寶更是巧奪天工,它顯示了我國古代偉大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法複製的珍品,需要我們小心保護。而精神傳承的內容,則體現在我國從古至今文人墨客的吟詩作文上。被世界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便是我們的精神瑰寶,它們字裡行間昭示了作者或悲痛或憤怒的情緒,也懷著對先人的敬畏。無論是建築物群,還是古詩小說,都是需要我們傳承的一筆財富。

傳承的形式又值得我們一番品味。古代通訊不發達,只能在紙上或竹簡上一一記錄,這種方式非常傳統,而且記載的內容會很全面,還可以看出記載著對歷史某件事的主觀情緒。而在民間流傳的故事則非常有限,並且在傳遞過程中很有可能會變了味,真實性必然減少,但也曾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令人回味無窮。還有通過繪畫、雕刻等形式傳承下來。如果沒有這些手段,我們怎么會知道李白被流放之時懷滿腔不平,而發出“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感嘆;我們又怎么會知道範仲淹在岳陽樓前堅定地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羅丹說:“拙劣的藝術家永遠戴著別人的眼睛。”的確是這樣。我們需要傳承,但我們更需要將傳承與創新融合,將歷史與未來融合。以史為鑑,清朝末期直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歷史是我們最不願提起的,最屈辱的歷史。清末閉關鎖國,只是頑冥不化地守著自己的舊文化,不願意與世界一同前進,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成為其他強國的獵物,是弱肉強食時代的失敗者。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隨著祖先的腳步走,我們永遠不可能是冠軍,畢竟時代是變化的,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本身。如果我們既不能改變環境,又不能改變自己,只能無力的站在原地,等待著滅亡逼近。但反過來說,假設我們只有創新沒有傳承,那么這樣的“創新”必定只是紙上空文,沒有最根本的核心。如此說來,傳承和創新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學會傳承,就像在空無一物的土地上播下種子,漸漸抽枝發芽,而創新像是陽光雨水,讓文化錦上添花。在時間面前,縱使一切都被改變,也不會將傳承二字動搖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