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門的變遷

南京是歷史悠久的六朝古都,建築雄偉壯觀,尤其是一座座別具特色的古城門,歷盡千年滄桑,雖上層木質結構部分已毀壞,但磚石砌的城牆依然保存完好。這些城門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禦敵護城的要塞,而是作為歷史的見證,巍然屹立在南京城中。每當我看到這些城門,都覺得它似乎在用無聲的語言,想告訴我們後來者很多故事。帶著無數遐想,我在暑假裡頂著烈日調研了南京城門。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帶把刀,城門底下走一遭。”不知道多少輩的南京人童年時都吟過這段童謠。南京的城門,可以分為“里十三、外十八”。它們是:朝陽門(今中山門)、正陽門(今光華門)、通濟門、聚寶門(今中華門)、三山門(今水西門)、石城門(今漢中門稍南的漢西門)、清涼門(又稱清江門)、懷遠門(今定淮門)、儀鳳門(今興中門)、鍾阜門、金川門、神策門(今和平門)、太平門,這就是所說的“里十三”。“外十八”指城郭的城門,有麒麟門、仙鶴門、姚坊門、觀音門、佛寧門、上元門、滄波門、高橋門、上方門、夾崗門、鳳台門、大小安德門、大小馴象門、江東門。在清朝以後又增闢草場門、豐潤門、挹江門、武定門、漢中門、解放門等等。而明朝所開的城門今僅存聚寶門(中華門)、石城門(今漢中門稍南的漢西門)、神策門(今和平門)、清涼門四座城門了。 民間還傳有“里十三”的城門名編串而成的順口溜:“神策金川儀鳳門,懷遠清涼到石城。三山聚寶連通濟,洪武朝陽定太平。” 六百多年來,內城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清末開始,隨著城區的擴大和交通發展的需要,又陸陸續續增開了十一道城門,它們是:19xx年開草場門;19xx年開豐潤門;19xx年開海陵門;1929年開武定門;1931年開漢中門、中央門、小北門;簡評: 小作者之前一定進行了一番細緻認真的素材蒐集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