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作文

端午節那天,我和爸爸、媽媽、哥哥一起去上街,街上的人可多了,擠得我的眼鏡都快掉下來了。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滿街都是,真讓人應接不暇,我想要這,想要那,可媽媽什麼都不給我買。端午節前,我就和媽媽說過我要吃粽子的,媽媽很爽快的答應了,那天媽媽說過逛完街要去學校,領著學生去看中考考場,(因為那是一年一度的大考,有她的學生明天參加考試)順便給我買粽子。到了晚上,我才想起粽子的事,等啊,等啊,很晚了,媽媽才回來,我忙過去一問,說沒買,說是光顧著催促學生早點休息,等所有的學生都入睡了,超市早已關門。媽媽說:“明天一定買”。

第二天,正巧媽媽不知因什麼事生氣了,我又和媽媽說起粽子的事,媽媽大聲罵道:“整天就知道吃,吃了睡,睡了吃”,說著就匆匆走了,去關照她的學生,好象上考場的是她。

看到粽子的希望離我?來?遠,我心裡刀割一般,雖然有人也沒吃到粽子,但我每年都吃不上,今年好不容易盼到端午節,卻還是沒吃到粽子,更沒有紀念屈原,我的心永遠不能平靜下來。

端午節過去好幾天了,我最終還是沒有吃到粽子。

楚國大夫屈原,一直熱愛國家,可他這顆愛國之心遭到了子蘭、靳尚等人不公正的對待。在公元278年五月初五,屈原心懷愛國憂憤,抱著一塊大石頭,跳進汨羅江里自殺了,楚國老百姓萬分悲傷,都劃著名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哪有屈原的影子,大夥在汨羅江里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只好把竹筒里的米飯撒下去,希望水裡的魚兒不要啃屈辱原的屍體。打那以後,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當地百姓都划船把竹筒里的米飯撒到江里,再後來,人們把竹筒里的米改為粽子。

每年端午節,人們都包粽子,買粽子,吃粽子。粽子的形狀很特別,既不是方的,又不是圓的,粽子用綠色的粽葉包住糯米和棗,還有人包了肉......顏色和樣子都很好看,粽子的味道獨一無二,既是消暑開胃的美食,又是營養豐富的滋補佳品,所以大人小孩都愛吃。

每當我吃到粽子的時候,就會想起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

我國傳統節日比較多,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其中端午節我最喜歡。

端午節的一大特點就是吃粽子。每到端午節,人們都會吃粽子,有的自己包,有的上街買。我非常喜歡吃粽子。我還聽過一個關於粽子來歷的故事:在古代,有一個人叫屈原,他在戰場上戰死了。人們為了紀念他,做了一個透明棺材,放進了水池裡。為了給屈原敬一些貢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糖棒一一扔進水池裡。過了幾天,人們才發現水池裡有魚,那些糖棒都被魚吃掉了。人們很生氣。這時,有一個人叫道:“大傢伙們,魚最怕菱角,可以用乾淨的草葉去包糯米糖棒,做成菱角形的!”以後,人們將包好的糖棒扔進水池,魚看到糯米糖棒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所以人們把糯米糖棒叫成“粽子”。

煮熟的粽子又香又好吃。有綠豆味的,有蜜棗味的,有香腸味的等等,我們家通常包的就是這三種。這三種我都喜歡吃。

粽子和端午節是親密朋友。因為我喜歡吃粽子,所以我也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聽老輩講,端午節的來歷是這樣的。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愛國功臣,叫做屈原。屈原不僅是重臣,還是有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詩人。當時,七國鼎立,數秦國最強,也數秦國野心最大,要一統天下。當時楚國國君制國無道,防禦不行,很容易被打敗,自然成了首選。這一點,才思敏捷的屈原早察覺到了,便上書楚王,希望國君加強防禦,不讓秦國的陰謀得逞,楚國國君不知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認為屈原瞧不起自己制國,把屈原調到汨羅去,屈原很傷心,很委屈,自己好言相勸國君加強防禦,國君不但不聽取意見,還當成惡意。終於,屈原忍不住了,在6月22日跳江自盡了。水火無情,屈原一下子被滔滔江水吞沒了,百姓知道屈原是個好官,於是下江開船,紛紛搶救屈原,可這怎么撈的到?當時人們說水裡有蛟龍,會吃了屈原的屍體,蛟龍吃飽了就不吃屍體了。以後,百姓把屈原自盡的日子叫端午節,每年的這一天,人們要包粽子,劃龍船,祭奠屈原。端午節就是這樣來的。

粽子的陷主要用糯米、大棗,有的還用肉陷、花生等等,用柴葉或江葉包紮成三角形,放入鍋中再放上鴨蛋、雞蛋或鵝蛋一同煮熟,掀開鍋蓋一陣清香撲鼻而來。

過端午節的時候,許多家庭還喜歡用艾草煮泡,給幼童洗澡,艾草能防蚊蟲叮咬,還能止癢。

相傳端午節是我國人民為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屈原的敬仰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