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作文:難忘的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吧!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它吧——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英文為dragonboatfestival,又稱端陽節、

龍舟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的必不可少的活動就

是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

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

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

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

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團隊精神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

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

上約30名水手。

怎么樣?端午節龍舟很不賴吧!

隨著農曆五月五日的到來,在祖國大地上瀰漫著端午節的氣息。人們在這一天中,吃粽子,飲雄黃酒。臨河傍水的地方還舉行划龍舟競賽……

但是,不知大家在不久前是否聽說到韓國以端午節申辦為自己的傳統節日。多么諷刺的一幕啊!

端午,對於中華民族是特殊的。大約是在千年之前吧,一位飄泊於長江兩岸的流放者--屈原,北望郢都之將破,長嘆楚國之頹唐,長息掩涕,感極而悲,帶著一腔悲憤與無奈孤身跳入千里汨羅江。江水蒼蒼,煙水茫茫,淳樸的人們架著無數葉扁舟尋找他的屍體。為了紀念屈原,人們每年都會賽龍舟、包粽子、飲雄黃酒、掛菖蒲……於是這些便漸漸演變成為了端午節傳統的習俗。

韓國何以申請成功?其實這也怨不得別人,只能怨我們自己。我們盛大的過著聖誕節,重視的過著愚人節,神聖的過著感恩節。常常在那些洋節日中互送禮物,互致祝福,但是,端午節呢?那些傳統節日呢?卻似乎早已被冷落……

外國人在笑啊!笑中國人是何其的笨啊。自己那么好的節日不過,卻對聖誕節等洋節日情有獨鍾,看的是那么重視,過的是那么正式。或許,在平安夜時,華燈煙火渲染著天空,那紀念的不是別人,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心在滴血!

今天,當端午再次來臨之際,請每箇中國人,都過好屬於我們自己的節日。

再過二十來天,端午節就要到了。

說起我家過這個端午節呀,我還真是感慨萬分啊!實屬讓人哭笑不得!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民謠生動地表達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我的家鄉沒有江河湖水來划龍舟,不過每逢端午,還是可以看到人家門前插著一束艾草或菖蒲,更可以聞到從各家各戶傳來的陣陣粽子的香味。

按理說,我家過端午也沒啥區,別可就是有些與眾不同。眾位看官欲知到底有何不同,且耐心往下看——

其實也無太大區別。還不就是過個端午節!只是我家的氣氛不對頭。

人家過端午,都歡歡喜喜,熱熱鬧鬧的;可我家卻是硝煙瀰漫,分成兩派,年年都要斗上兩回合,才肯罷休。

第一回合:吃粽子

傳說在屈原投江時,人們因為撈不上屈原的屍體,所以用棟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的粽子投入汨羅江以祭祀屈原,不讓江里的蛟龍吃掉屈原的屍體。從這以後,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如今的粽子在講究飲食文化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下,不論是造型還是原料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我家的分歧之一就在這粽子餡兒上。

爸媽喜歡吃糯米粽、蠶豆粽;而我和弟弟則喜歡吃豆沙粽和肉粽。可媽媽在包粽子的時候總是以種種理由來反對包豆沙粽和肉粽。於是就有了第一回合的較量。

“媽,這次有包豆沙粽和肉粽嗎?”

“包那兩種粽子多麻煩!包豆沙粽又要洗、又要磨的你想累死你媽我哇!肉粽又油膩膩的,多吃對身體健康無益。還是糯米粽和蠶豆粽比較好!”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我們兩姐弟就是喜歡吃這兩樣嘛!難道您連這一小小的要求都不肯答應嗎?”

“那好啊,你們有本事就自己包去,現在我沒空!”

“包就包,誰怕誰!”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怎么著也不能虧了自己的肚子!很快我們就湊齊了所需的原料。接下來我們倆淘米的淘米、切肉的切肉,乾的是熱火朝天!

忙了大半天,總算把粽子包好、煮好了。可我們還是和爸媽堵著氣呢。乾脆就把吃的挪到了客廳,邊看電視邊吃粽子,好不愜意!

第一回合:我方勝利!第二回合:懸艾草

艾草和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驅蚊殺蟲;懸艾草又是端午節的習俗,是用來驅鬼避邪的。所以我方一致認為門前應該掛一束艾草。

可是敵方卻認為在門前掛艾草只會招來蚊蟲蛇蟻,就堅持不去採摘艾草。第二回合的較量爆發。

一陣唇槍舌戰之後,我方漸漸處於下風。雖然很想在門前掛上一束艾草,可由於我方沒有人願意上山去采,也沒有地方可以得到艾草。於是終以戰敗而告終。

第二回合:敵方勝利!

就這樣,每年較量情況都是一成不變:打和。可這端午節過的是真不是滋味。唉,真是“偷雞不成反被蝕了把米”!

再過二十來天后的端午節,我家又免不了一場較量了。唉,我家的端午節就是如此讓人哭笑不得!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才算是大開眼界了。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外婆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像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卻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滿頭大汗。幸好外婆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我手忙腳亂的折騰了一會兒,終於到了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扎粽繩。外婆說,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自作主張地打了一個蝴蝶結,自認為包得不錯。可是當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只聽得“嘩啦”一聲,粽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滾落下來。

我不甘心,又試了一次,這次順利多了,我一連包了好幾個粽子。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小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於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裡,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裡面金黃鬆軟的“粽肉”了。

品嘗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我不禁想,明年端午節,我還要包粽子。

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俗稱端陽。重五。

據說,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蓄蘭沐’的習俗。但是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在以前的時候,人們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蛟龍給吃了,所以就用雄黃酒望江里灑,把蛟龍灌醉,人沒怕屈原餓著,說依舊用樹葉的皮包上糯米,一直到現在流傳的糯米種子就是。

每到農曆五月五日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種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每家都打掃庭院,掛艾葉,選菖蒲,撒雄黃水,喝雄黃酒。這些活動反映了我國的優良傳統,也讓我們為這些烈士驕傲,自豪。

除了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還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還有許多這樣的傳統節日,我國的烈士也有無數。讓我們共建美好家園,不辜負這些烈士們對我們這代人的期望。讓我們90後創建新的未來,讓世界永遠和睦相處,沒有戰爭,只有和平

——端午節有感

昨夜子規聲啼催,今朝汨羅帶淚歸。

《離騷》一曲哀民生,誰人誦之不含悲。

屈原,這位本欲厲治革新的偉大詩人,因小人諂害,終未被重用,且橫遭流放,眼見國破民苦而無力回天,痛不欲生,投了汨羅江。

"長太息以掩啼兮,哀民生之多艱。"人民的流離失所,撕扯著他的心肺,空懷著滿腔的報國志而無法施展,他的苦悶可以想見,投江,成了他解除痛苦的唯一選擇。

人民為紀念他,因之有了粽子,有了賽龍舟,有了端午節。

兩千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農民,不僅免去了農業稅,還有了糧食補帖。從農民的笑臉中,我們似乎可以想像偉大的詩人屈原若在,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政治昌明,祖國昌盛,一定會重寫《離騷》將其詩句改為:"長欣喜以歡呼兮,興民生之多光。"

祖國正向富強邁進,人民正向小康飛奔。欣逢這樣的盛世,汨羅江不再嗚咽,歡快地向前奔流著……

每到端午節,偉大的詩人屈原,留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歷史反思。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