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管理學的讀書筆記

弗雷德里克·溫·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學管理運動的創始人,被公認為“科學管理之父”,亦有人稱他為“理性效率的大師”。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管理學的讀書筆記,歡迎閱讀!

關於管理學的讀書筆記篇一

序 言

第一節:人類的管理活動

一、人類活動的特點

1.目的性 2.依存性 3.知識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為開發中國家,資源短缺將是一種長期的經濟現象,特別是資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為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桎梏。

2.作為開發中國家,科學技術落後是阻礙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專業化的社會分工是現代國家和現代化企業建立的基礎。

4.實現社會發展和企業或任何社會組織發展的預期目標,都需要靠全體成員長期的共同努力。

5.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信息網路、網際網路等在各行各業中得到空前迅速的套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義

(1)對管理定義,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觀點。

法約爾:管理是由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及控制等職能為要素組成的活動過程。 福萊特:管理就是通過其他人來完成工作。包涵三層涵義:

1.管理必須涉及其他人;

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動,管理的目的就是通過其他人來完成工作;

3.管理的核心問題就是管理者要處理好與其他人的關係,調動人的積極性,讓他們來為你完成工作。

彼得.德魯克:管理是實踐的綜合藝術,他認為無論是經濟學、計量方法還是行為科學都只是管理人員的工具。

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決策。他把決策分為四個階段:

1.調查情況,分析形勢,蒐集信息,找出決策的理由;

2.制定可能的行動方案,以應對面臨的形勢;

3.在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中進行抉擇,確定比較滿意的方案,諸付實施;

4.了解、檢查過去所抉擇方案的執行情況,作出評價,制定新的決策。

哈羅德.孔茨和海因茨.韋里克:管理就是設計並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裡高效的完成既目標的過程。定義需要展開為:

1.作為管理人員,需要完成計畫、組織、人事、領導、控制等管理職能;

2.管理適用於任何一個組織機構;

3.管理適用於各級組織管理人員;

4.所以管理人員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

5.管理關係到生產率,

雷思.瓊斯:管理是對資源進行計畫、組織、領導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達到組織目標的過程。資源包括人、機器設備、原材料、信息、技術、資金等。

史蒂芬.羅賓斯和瑪麗.庫爾特:管理是通過協調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這一定義強調:

1.管理是協調其他人的工作;

2.管理應當是有效率和有效果;

3.管理是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各項管理職能。

綜合前人研究得出的完整精闢的定義:

管理是管理者為了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個人發展和社會責任,運用管理職能進行協調的過程。這定義包含以下內涵:

1.管理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2.管理應當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質是協調;一是協調組織內部有行與無形資源之間的協調;二是組織與外部環境的協調;

4.協調是運用各種管理職能的過程

第二節:管理的職能與性質

一、管理的職能

1.決策 2..組織 3.領導 4.控制 5.創新

二、管理的自然屬性

管理也是社會勞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職能。

管理也是生產力

三、管理的社會屬性

與管理的社會屬性有關的至少四點基本變化:

1.所有權和經營權發生了分離;

2.整個社會普遍出現中產階級;

3.幾乎所有國家都在使用巨觀調控;

4.管理者需考慮消費者和社會生態環境的保護。

管理的社會屬性:為了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係更加和諧。

第三節:管理者的角色與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

正式權力和地位:

1.人際角色:代表人 領導者 聯絡者

2.信息角色:監督者 傳播者 發言人

3.決策角色:企業家 干擾應對者 資源分配者 談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術技能 2.人際技能 3.概念技能

三、21世紀管理者面臨的挑戰

1.信息網路化

2.經濟全球化

3.知識資源化

4.管理人本化

第四節:管理學的對象與方法

一、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管理學的研究方法

1.歸納法:通過對客觀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經驗)進行觀察,從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點、典型關係、典型規律入手,進而分析研究事物的典型特的因果關係,從中找出事物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這種從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稱為實證方法。

2.驗證法

3.演繹法

關於管理學的讀書筆記篇二

弗雷德里克·溫·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學管理運動的創始人,被公認為“科學管理之父”,亦有人稱他為“理性效率的大師”。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深深地紮根在一系列科學試驗的基礎上。

1856年3月20日,泰勒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傑曼頓的一個“貴族教-清教徒”的世家。1874年,泰勒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哈佛大學,但很快又因眼疾和神經性頭痛,加之不滿父母對自己事業的包辦,輟學從工。次年,泰勒進入費城恩特普利斯水壓工廠當模型工和機工學徒。期間,他親身感受到了工廠中被他稱之為“不好的工業狀況”——包括工人磨洋工、管理低劣以及勞資之間缺乏融洽氣氛等一系列問題。1878年,泰勒轉入費城米德維爾鋼鐵公司,開始繁忙的工作生活。泰勒在米德維爾鋼鐵公司的20xx年(1878-1890)是從事試驗的20xx年,這些試驗為他的工廠管理制度和金屬試驗奠定了基礎。泰勒在與工人的一系列鬥爭中充分認識到,制定新的工業計畫對防止勞資對抗及其重要。他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工作的科學探索。1886年,泰勒加入了美國機械工程協會。1890年,泰勒正式離開工作了20xx年的米德維爾鋼鐵公司。1893年,他一管理顧問的身份進入伯利恆鋼鐵公司。之後,他一邊進行金屬切割試驗,一邊推行他的管理方法和制度。1920xx年,他離開伯利恆鋼鐵公司,把大部分時間用於寫作和演講來宣傳他的制度。泰勒先後發表了《計件工資制》、《工廠管理》、《論金屬切削技術》、《科學管理原理》和《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的證詞》等管理學著作。

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可以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科學管理是一次偉大的思想革命

泰勒認為在工人中普遍存在著“磨洋工”的現象和單憑經驗的做事方法。勞資雙方應當共同努力,增加產量,摒棄“在任何作業中,大量增加產量對工人不利”的謬論。同時,雙方需要在對待盈餘的態度上發生重大轉變,即將精力集中於如何增加盈餘而不是如何分配盈餘。對工廠內的所有事情,包括每項工作所採用的方法、工具和完成每項工作所需的時間等都要用準確的科學研究和知識來代替舊的個人判斷和個人意見。科學管理是勞資雙方的一次偉大的思想革命,是勞資雙方在態度上和觀念上的偉大轉變,將對勞資雙方產生重大影響,對雙方產生同樣有益的成果。如果雙方不能夠從思想上做出一次完全而徹底的革命,科學管理就不會存在。

二、 科學管理原理

泰勒否定了把公司紅利或特定類型的管理制度作為標準,認為管理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使僱主實現最大限度的利益,同時也使每個雇員實現最大限度的利益,也就是說,高工資和低勞動成本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它包括:

1、 科學的工時研究

所謂工時研究,就是對完成一件工作所需要耗用的時間進行精細的研究,其前提在於進行科學的動作研究。工時研究首先要把一個完整的動作細分成若干個小步驟,讓工人按照設計好的動作完成每一個步驟,然後記錄工人完成這些細小步驟所用的時間,最後把這些時間加起來,其總和就是這個完整動作所耗費的時間。為此,泰勒分別進行了生鐵搬運試驗、運送沙土試驗、砌磚試驗和金屬切割試驗。他科學地挑選研究對象,進行基礎動作分析,將一項工作分解為若干項動作,合理地挑選工時研究的時機,使用精確地工具,採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處理好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但是,泰勒認為最快工時應該是一個合理工時,以不損害工人懂得安全和健康為前提。初看起來,把工作如此細的劃分為這么小的基本動作和單元,其中沒有哪一項基本動作的耗時會超過五到六秒,未免有些荒唐可笑。然而,泰羅認為對類似鏟土這種技術進行快速而徹底的工時研究,這樣的細分程度實質上可以簡化工作,既可以使工時研究加快,也可以使工時研究更加徹底。通過對工時的研究,泰羅使工人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工人的工資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工廠的生產成本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工時研究一方面使生產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工人們的工作更機械化了,工人從工作中得到的快樂也少了。

2、 科學地挑選和培訓工人

在科學管理中,企業應當科學地挑選工人,並提供系統的教育和培訓,以促使其成長。無論是對資方還是個人而言,這都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對工人而言,原來是二等或三等的工人,在經過培訓之後,可以成為一流的工人;許多原來只能從事簡單工作的人,經過培訓之後,可以從事更為複雜的工作。對資方而言,工人的進步將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在科學管理中,科學地挑選和培訓工人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它是把科學和工人有效結合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實現“高工資和低勞動成本”目標的重要保證,因為最終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使工人能夠大幅度提高其勞動生產率。

3、 採用新的工資制度

以往,資方採用了一系列的工資制度,例如,計日工資制,普通計件工資制,利益均沾工資制。但由於存在種種的缺陷,工人“磨洋工”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資方和工人為此也爭吵不休。針對這一問題,科學管理主張採用一種新的工資制度,即差別計件工資制。差別計件工資制,是對同一種工作設有兩個不同的工資率:對那些用最短時間完成工作質量高的工人,按較高的工資率計算;對那些用時長、質量差的工人,則按較低的工資率計算。較高的工資率應當使工人比在同一機構中的工人每日的平均收入多些。這個方法與普通的計件工資制完全相反。工人在舊的計件工資制下,他們如若提高勞動生產率,其工資水平就會降低。差別計件工資制很好的實現了“高

工資低成本”,使工人的利益和資方的利益得到很好的統一,使工人的工作熱情高漲。差別計件工資制在米德維爾鋼鐵廠實行的十年中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並且在這十年中沒有發生一起工人罷工事件。

4、新的科學管理職能

在科學管理中,資方和工人們之間在工作和職責上幾乎是均等的,資方把自己比工人更勝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接下來;而在過去,幾乎所有的工作和指責都被資方推到工人身上。工人做多少具體怎么做等細節都是由工人自己來決定的。新的職能管理原則使資方和工人之間重新做出分工,原來工人承擔了全部的腦力勞動(計畫職能,即工人該做什麼,具體怎么做)和體力勞動(執行職能,即現場的實際操作)要互相分離,腦力勞動改由資方承擔。推行“職能工長制”的車間管理方法,以提高生產率。科學管理主張把原來由每個監工所承擔的粗放式管理改由八位職能工長來承擔,包括工序和線路調度員,指示卡辦事員,工時和成本管理員,車間紀律檢查員,班組長,速度管理員,檢驗員,修配管理員。職能工長制的思想在企業中加你職能部門和實行專業化管理,起到了相當有益的推動作用。但是新的職能管理制度把一個車間一個工長變成了一個車間八個工長,由一個人監督變成八個人監督,這直接導致了工人們的心裡壓力增加,從而也影響了工人們的精神方面的工作環境,是工人們容易發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工長的增多也會使各個工長之間在對某項事情上發生矛盾。

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對管理學思想的發展和管理實踐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首先,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使得企業管理經由漫長的經驗管理階段邁入了科學管理階段。主要表現為科學的工時研究取代了單憑個人經驗的做事方式,科學地挑選工人取代了工人自己挑選工作,科學地培訓工人取代了學徒制,科學地制定工作定額取代了經驗判斷。其次,管理組織形態的升級。由於管理職能和執行職能的分離,企業中開始有一些人專門從事管理工作,這就使得管理理論的創立和發展有了實踐基礎。然後,以體製取代勝任的個人,從而使生產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動了生產的發展,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在這個時期發展的需要。最後,標準化管理思想。標準化的工作定額,標準化的操作方法和標準化的工具、設備、材料、作業環境,使車間內形成一種常規,有助於在整個工廠的範圍內實現最佳的秩序。

不可否認,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也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泰勒對工人的看法是錯誤的,他認為工人的主要動機是經濟的,工人最關心的是提高自己的經濟收入,即堅持“經濟人”的假設;(二)、泰勒的科學管理僅重視技術的因素,不重視人群社會的因素;(三)、“泰勒制”僅解決了個別具體工作的作業效率問題,而沒有解決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如何經營和管理的問題。這些局限性即時個人的局限性,也是時代的局限性。

儘管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存在著一些局限性,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價值。泰羅的科學管理思想雖然用現在的眼觀來看並不是很完善的,但在當時他的思想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生產成本的降低和工人工資的提高。我們不可用苛刻的標準去評判他,因為他受到了當時時代的制約,總之,泰羅的科學管理思想在當時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對現代管理思想的發展和實踐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科學管理是文化的產物,反過來又使其文明成為一個在工業、社會和政治方面充滿活力的成人。可以說,泰勒無愧於“科學管理之父”的稱號!

關於管理學的讀書筆記篇三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有特地從網路上查找了該書作者的生平簡介,百度百科上的資料顯示曾仕強教授真的專注於“中國式管理行為”研究三十年。此外,他還對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有著很深刻的理解與闡釋,間或地出現荀子之類的儒家之流和老子之類的道家之流,彰顯了筆者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前言中,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指出: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他認為儘管西方在全球化中重大而明顯的成就,但是中國仍然將在政治上統一世界,並且帶來共同的和平。我非常喜歡和欣賞曾老師這種自傲驕傲的口氣開場,帶我很有底氣地閱讀下去。中國式管理,套用了易經中的道理,充分體現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自然規律,來合理運用“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人事現象,而在儒家思想的主導下,中國式管理又主張從個人的修身做起。國人都有著“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窮著獨善其身,達者兼計天下”的積極而樂觀的態度相互結合補充。當中國只局限於黃河谷地之時,傳統的 中國式管理便已充分發揮了它的功效了,所以我也一直很篤定,中國式的管理歷經幾千年的考驗而不衰,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書上提到說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用推、拖、拉來解決問題,以化解代替解決,務求儘量減少後遺症。這讓我想起了“化干戈為玉帛這句話”。太極拳的動作無外乎是推、拖、拉的配合,組成各種花樣,以求在動態中維持平衡,而立於不敗之地,著推、拖、拉在我看來就是借力打力,在緊要關頭爭取緩衝時間,也是太極陰陽交接處的那條線。這並不是鼓勵大家用陰奉陽違,恰到好處地使用這推、拖、拉是可以化解很多尖銳的矛盾,緩和大家的情緒,點到為止,不偏不倚。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夠有效地推動企業長久的發展。尤其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環境下,曾老師的源於中國古典管理哲學,具有本土化性質管理行為的中國式管理能為中國企業大力來新的驚喜。在修己安人的管理過程和管理目標描述了中國式管理的理論支撐與管理特點。其堅持辯證法思想的新管理模式西學中用,運用中庸之道,在強調原則的前提下,變通地進行靈活的管理也是中國現代企業所需要的。

中國人把“推、拖、拉到沒有解決問題”稱為“圓滑”,這樣的結果人人痛恨;把“推、拖、拉到把問題圓滿化解掉”稱為“圓通”,這樣的結果但然人人都喜歡。國人都是喜歡圓通而厭惡圓滑的,同樣的手段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慎用、善用推、拖、拉,能換干戈為玉帛才是皆大歡喜的管理方式。

書上還有一些觀點深得我心,讓我不禁反覆翻閱細細體味。這就是中國人擅長的“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來代替“二選一”。莊子說:“萬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之後,也就必有所毀。一切事物,若是從通體來看,既沒有完

成,也沒有毀壞,都復歸於一個整體。”把二看成三,便是分析成為二以後,不要二中選一,因為二選一的結果往往是趨於極端的。梁漱溟曾指出:“把一個道理認成天經地義,像孔子那無可無不可的話不敢說出口。認定一條道理順著往下去推,就成了極端,就不合乎中”。就像老師上課時講到的頭腦風暴法一樣,最好的方案並不是一個人的主意,而是將所有的好點子融合成一個絕妙的方案。二選一其實是形上學的觀點,不符合辨證思想,更不符合咱們中國的陰陽交融的思想,二合一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精妙之處。

無為的領導精神也是我從書中學到的一種管理方式。提起無為,大家就會想起老子,因為老子主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當然,這裡的無為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為而不爭”,是無為的態度,無欲的心境記憶虛靜的狀態來達到無為的管理。這的確,無為不是一種具體的行為,如果一家企業有了全面而完善的規範制度,分工明確的指揮,領導人無須有所作為,企業的工作也是能夠井然有序地開展的。上司無事,大家才有時間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上司無欲,大家便樸素過日子。這樣的無為才是一個團隊甚至一家企業所需要的管理方式。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許多觀點引起我的共鳴。例如“以不變應萬變”是管理的最高智慧,“持經達變”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實實在在。這句話完全應和了“ 縱橫不出方圓,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持經達變更是符合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很多時候,中國人更喜歡講道理而不是條條框框來強加於人,西方國家傾向於法律法規的透明化、檯面化,將一切請勿都要用法律包裝起來,一點都不近人情,而國人講求衡情論理,不死守法律條文。就像台灣的“立法院”天天打架,不立法,難道“行政院”就要苦等法律出爐後才執行嗎?行政院明知無法可依,或者原有法令已經不合時宜,仍然天天上班,辦理很多事情,所做的便是“有法中無法”。這沒什麼不對的,準確把握隨機應變,而不是投機取巧,理法自然就合二為一了。

中國式的管理行為,將起來更像是水的治理。和美國式管理偏向火的管理方式頗為不同。中國人主張以柔克剛,先禮後兵,繼舊開新,生生不息,無一不和水有關係呢。曾老師的中國式管理行為真真是中國人的管理理念精粹,一字一句中都是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智慧,讀起來既不晦澀難懂又趣味盎然,新世紀的中國既要順勢而為,又要逆流而上,這需要我們作一番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