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俄狄浦斯王》的讀書筆記

《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具有“戲劇藝術的荷馬”美譽的希臘三大悲劇詩人之一的索福克勒斯,他出生於雅典一個富裕的工商業主家族,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該部作品取材於希臘神話忒拜王室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俄狄浦斯王》的讀書筆記,希望您喜歡!

《俄狄浦斯王》的讀書筆記篇一

魯迅先生有言,“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古語則有雲,“不知者無罪”。秉持著這兩種觀點來讀索福克勒斯悲劇《俄狄浦斯王》,便對俄狄浦斯產生了一種淺陋而矛盾的解讀:一方面,他是勇於挑戰命運的強者;另一方面,他又是無辜受害的弱者。然而真正細究索福克勒斯的用意,卻會產生另一種解讀:“無知”本身,恰恰就是罪過所在;也正是因此,悲劇恰恰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呈現給人看。

俄狄浦斯因為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謎,給出了“人”的答案,一度解救忒拜城邦;然而因為未能明晰“自己”的身世,因一時血性殺死生身父親,又不加辨識輕易迎娶了親生母親,所以最終將忒拜城推向“麥穗枯萎”、“牛得瘟疫”、“婦人流產”這般生命湮滅的絕望境地,可見確是一位罪人,而罪惡的根源,就在於他對於自身的無知。

那么悲劇中“人生有價值的東西”究竟在哪裡呢?說是俄狄浦斯所代表的人類大體對於命運的頑強抗爭,可能並不準確。我認為,其價值所在,一是正義的最終勝利,二是對於罪責的主動攬承。

無論是不是神明的肆意安排,畢竟是俄狄浦斯弒父又弒君、僭越了父權與王權、淆亂了維持城邦生活的人倫秩序、犯下了不可原諒的重罪。因此神明置俄狄浦斯於失喪親人、黯淡雙眼、流放他鄉的悲苦境地,而對忒拜這座罪惡之城降下瘟疫,如同舊約中上帝降下洪水滅絕被罪惡之血污染的一切生靈。可以說,治罪本身即是為了揚善,苦難本身就是“正義”得以彰顯。由此悲劇教化觀眾去認清自身,警示觀眾遠離罪惡,並以罪惡自身的毀滅給人以欣慰與安然之感,正如黑格爾所說,悲劇的快感來自於“永恆正義的勝利”。

更重要的是,“罪大惡極”的俄狄浦斯同時也有著英雄的閃光。一旦他洞悉了事實的真相,便不加猶疑地刺瞎雙眼,自我流放。他說:“是阿波羅使這些兇惡的,兇惡的災難實現的;但是刺瞎了這兩隻眼睛的不是別人的手,而是我自己的”(見於退場,約第1330 行),明知自己也是命運的玩偶,神明操縱了他作惡的雙手,但是對於罪責的懲戒,卻是他自己主動施行的。他當然可以以一句“我不知道”來自我開脫、來苟延殘喘、來置瘟疫中的忒拜於不顧,但是他選擇了承擔。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是真正自由的(又不免使人聯想到後世康德所謂“自由意志”),他自由地選擇了負擔罪責,用無邊的黑暗和漫長的流落來贖罪。

在今天,在這個科學理性和商業理性壓倒神權與命運之敬畏的現代社會,在人們無數次以“沒有預見其結果”或“未曾明了其緣由”作為開脫自身錯誤的藉口之時,俄狄浦斯式的崇高更顯得彌足珍貴。至於弗洛伊德以“俄狄浦斯情結”來解釋弒父戀母的暴行,用“力比多”置換掉“原罪”,最終為俄狄浦斯和人類的罪惡免責,不正是將這部悲劇最具價值的思考抹煞了么?

《俄狄浦斯王》的讀書筆記篇二

以前一直對古希臘悲劇,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有一些淺顯的了解,到最近我翻閱羅念生先生的譯本時才真正感受到這部古希臘悲劇的魅力所在,這不是複習時候看看介紹就能領略到的。

作為科任托斯的王子,俄狄浦斯可以說是從小就享受著高人一等的尊貴,處處受人尊敬。然而當他在阿波羅的神殿中知道了自己有著一個悲劇的命運——殺父娶母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離開了科任托斯,在路過忒拜的時候,他殺死了幾個和他發生衝突的旅人,遇上了獅身人面怪斯芬克斯。在解開了斯芬克斯之謎後,他成為了忒拜城的英雄,並娶了忒拜的王后伊奧卡斯特,成了萬人景仰的國王。在那一刻,俄狄浦斯的人生上升到了頂點。

然而,命運的魔力依然在俄狄浦斯的身上肆虐著,多年後的一場瘟疫在奪去了忒拜城無數人的性命後,也揭開了俄狄浦斯的身世之謎——他並不是過路的外鄉人,而是土生土長的忒拜人;忒拜發生瘟疫的原因是城中有一個罪人,而俄狄浦斯,這個城曾經的英雄和君主,在命運的播弄下,竟然成了那個罪人。

俄狄浦斯其實一直在抗爭著。在他召見先知特瑞西阿斯,從先知的口中得知自己是那個殺父娶母的人時,,他並不相信先知的話。他更願意相信是妻舅克瑞昂為了奪取王位而和先知串通設局來陷害自己。直到找到了目擊者,找到了牧羊人,真相揭曉了的時候,他才真正發現命運的殘酷。他衝進了自己的母親和妻子伊奧卡斯特的房間裡的時候,她已經上吊自盡了。於是他拔出了她的發針,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古希臘的悲劇一直被認為是命運的悲劇,此言甚是。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努力,無論是離開科任托斯並擊退了斯芬克斯,還是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調查瘟疫的原因,他都是在與命運進行著激烈的較量。他不相信命運的安排,他在盡一切努力去抵抗命運。然而他的悲劇正在於他過於相信自己的命運。他相信命運的主宰所以才去逃避命運的圍剿,所以才離開科任托斯,前往遠離“父母”的忒拜。然而他越遠離科任托斯,就越接近自己的命運,在到達忒拜城外的一刻,他又再一次回到忒拜的時候,他已經完全回到命運預設的軌道上,神諭成了現實。

俄狄浦斯的悲劇是每一個與命運抗爭的人的悲劇,這些命運英雄們到死前都會有一個無法解釋的困惑,那便是“假如不是那樣,結果會如何?”也許,假如不是那樣的話,命運會在另一個時候,用另一種方式去展現它的威力。這個誰也無法去猜測,去驗證,因為命運已經以這樣的一種方式發生了。

但是,雖然俄狄浦斯的抗爭並沒有取得預期的勝利,但是他畢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抵抗命運,結果並不理想,然而鬥爭的過程更重要。也許我們永遠無法掐住命運的咽喉,但我們嘗試著那樣去做了,即使失敗也無怨無悔。這正是這部古希臘悲劇給我們的啟示。

《俄狄浦斯王》的讀書筆記篇三

首先,對於“悲劇”的定義,不是在通常漢語語境中的“苦情戲”,而是指“通過莊嚴肅穆的輪專場展開劇情”的敘事藝術(詳見劉小楓《哲人王俄狄浦斯》),與戲劇戲嚯狂歡的敘事方式相對,因此劉小楓認為定名為“肅劇”更恰當。劉小楓先生這是從悲劇的的表演形式來講,而從悲劇的內容的點而言筆者個人認為叫做“悖劇”更合適。悲劇的展開乃是為揭示命運中的一系列悖論而為。具體到《俄狄浦斯》中,悖論主要有:智慧與真理,先知與哲人,偽與惡,看見與看不見,可說與不可說,神義與人義,罪與欠。

俄狄浦斯確實很有哲人的特質,不甘於常人曖昧投機不清不楚的生活(如在第叄場中王后所言“偶然控制著我們,未來的事又看不清楚,我們為什麼懼怕呢?最好儘可能隨隨便便地生活。”),而且俄狄浦斯也確實具有哲人的能力——一種從雜多、零亂的表象中提取單一普遍的“真理”的能力(如對斯芬克斯謎語的解答)。然而正是由於他的不斷追問並嚴格根據追問到的結果選擇行動,導致了最終這個曖昧投機不清不楚的世界中的各種悖謬展現在眼前。追求清楚純粹的人生卻導致了悲劇的產生。

難道追求清楚和純粹的真理有錯嗎?這個問題本身問的就不對,“錯”到底是實然的偽,,還是應然的惡?或者有時兩者皆是?而就是因為“偽”與“惡”的糾纏難清導致了俄狄浦斯的人生悖論,最後的結論便是俄狄浦斯根本就不應出生或者一出生就死去。

而造成“偽”與“惡”的糾纏不清塬因即在於“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悖論。俄狄浦斯洞察力極強,能於雜多、零亂、不清的表象中提取單一、普遍、清楚的“真理”。他看得見“人”的普遍規律和真理,卻看不見自己命運的具體、特殊的軌跡。盲先知卻知道具體生命的每次詛咒和預言。在哲人俄狄浦斯來說,知道而不說即“偽”,“偽”即“惡”。而在先知看來,真理也存在“可說”與“不可說”的區別,知道而不說卻恰恰爲了避免“惡”,這才是“智慧”的做法。

“不去知道”和“知道而不可說”都是爲了給人生的悖論遮一個面紗,使人得以安心地活下去,而如果是以“神聖”或“道德”的方式說法來達到不說的結果的,那么這就是一塊“溫情脈脈”的面紗,你也可以叫它“高尚的謊言”。但是造成人生悖論的真正塬因又是什麽呢?因為人的“欠然”,也就是人的有限性。而且慾望和追求有多或越強烈,欠然也就表現的越緊張。俄狄浦斯的越是執著於真理(或說真相),他的欠然也就越深刻地展現在他的面前。而由深刻的欠然導致了俄狄浦斯深刻的罪感。事實層面的“不能”與倫理道德的“不能”交織在一塊,最終導致了俄狄浦斯的悲劇。

最後,筆者將此文落腳於“神義”與“人義”——人到底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個人間天國(secularheaven)?這類“人義”嘗試在法國大革命、第叄帝國、文化大革命都展示了。而“神義”的上帝之城(thecityofGod)被驕傲無知的現代人斥為“虛偽”。然而“人為”之事哪一件又不是“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