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藤椅,慢慢搖》讀書筆記

周有光寫的《老藤椅,慢慢搖》,讀完後你有何感想?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老藤椅,慢慢搖》讀書筆記,希望你喜歡。

《老藤椅,慢慢搖》讀書筆記

傳記的標題為“百年銳思周有光:老藤椅,慢慢搖”,它有一下意味:

1.百年——20xx年,周有光先生已110歲高齡,依舊精神矍鑠,口齒清晰,無傀人瑞。

2.銳思——周有光先生是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作為語言學家,每次與他交談,他的話題都離不開自己的專業;周有光不太喜歡收集字畫,他說藝術雖然很重要,但過多沉溺其中不值得;他認為讀書一定要讀真正能夠獲得知識的書;他真是“聞道”到家了;他說,孔子、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有許多高明的說法,非常了小起;晚年的周有光先生手張儒學的現代化。

3.老藤椅,慢慢搖——比喻周有光先生寬容平靜的心態和看淡生死的豁達。從20xx年下半年到201上半年,5年周老遭遇幾次病患,幾次住院治療,甚至“病危”,但最終都化險為夷,現在安心在家休養。說到自己的身體狀況,先生告訴作者,我的身體不太好,但人都是要死的,說時他一臉的平靜,好像在說一件與自己無關的事,可謂看淡生死。20xx年7月29日作者去拜訪周老,見他臉色漸漸紅潤,精神正在恢復,不禁欣然,保姆的一句提醒更讓作者驚喜:他的頭上長出了一些黑髮,有些白髮正在消退,作者跟先生開玩笑說這是“返老還童”,對先生說的關於“人的死亡與否”等話,作者說他是“童言無忌”,先生哈哈大笑,像個可愛的孩子。奶奶(夫人張允和)走後有半年爺爺心裡很不痛快,半年後他開始恢復。存得知兒子(周曉平)去世的訊息時,沒想到周老很平靜,似乎他心裡早巳知道。

4.老藤椅,慢慢搖——象徵中國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時代價值。他為我的書題寫書名:《流動的斯文》,從“斯文”說到孔孟之道,他認為儒學的歷史任務是維護帝王政權,建設穩定而繁榮的封建社會,在兩千多年中做出了偉大的成績,他還認為儒學不僅能為封建專制服務,也能為現代社會服務,儒學中有跨越時代的至理。

拓展閱讀:原文

20xx年1月23日,我第一次走進位於北京後拐棒胡同的周有光先生的書房。周有光先生剛過108歲生日不久。書房不大,牆舊舊的,書櫥也小。令我意外和驚喜的是周老的精神。原以為茶壽的老人,不是躺在床上,就是說話不清楚了,但周老神智清晰,雙目有神,安坐在略顯逼仄的書屋裡,接待著一拔又一撥的來訪者。

周老是語言學家,每次與他交談,他的話題都離不開自己的專業。由於各地方言不同,推廣國語就成為必然。“1956年,成立推廣國語工作委員會,陳毅當主任,我是成員。別人笑話說,你們自己都不會說國語,還推廣。但話不能這么講,因為先要有標準,才能學好國語。”周老說。

從20xx年下半年到20xx年上半年,周老遭遇幾次病患,幾次住院治療,甚至出現過“病危”,但是出現在我們面前的用老依舊很精神,思路清晰,一件事接著一件事地說,很有條理。說到自己的身體狀況,先生告訴我,我的身體不太好,但人都是要死的。說這時他一臉的平靜,好像在說一件與自己無關的事,可謂看淡生死。

保姆小田說:奶奶(張允和)在的時候,他們經常晚上一起吃點東西,喝杯牛奶,說說話;上午和下午都會喝一杯紅茶或咖啡,還互相碰杯。這就是所謂的“舉杯齊眉”吧。奶奶走後有半年爺爺心裡很不痛快,半年後他開始恢復,但生活方式簡單多了。

20xx年冬,周有光的好友、妻弟張寰和在蘇州去世,這個訊息瞞著周有光。稍後我去拜訪周老時,周老向我問起,他學著保姆的叫法說:“五舅媽(周孝華)好嗎?五舅舅(張寰和)好嗎?”我只得回答說:“好,都好。”

20xx年夏,周有光的妻妹張充和在美國去世。張充和是周有光和張允和的“紅娘”。當年在他們的婚禮上,張充和高興地唱起崑曲《西廂記》。周老至今不知道張充和去世的訊息。

但是一個更意外的訊息牽動了周老的心。當時儘管他還在醫院,但隱約中似乎感覺到了什麼,因為兒子曉平已經好多天沒來陪他了。周曉平於20xx年1月22日去世,享年82歲。此前幾天,他還在父親周有光的110周歲生日會上忙碌著。

很多拜訪過周有光先生的人都知道周曉平,他儒雅。溫和,熱情,負責,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

周有光與張允和育有一兒一女,即曉平、小禾。抗戰時期,小禾隨父母到重慶居住,突患疾病夭亡,成為周有光夫婦的人生之痛。不久,曉平又被流彈擊中,幸虧美軍醫院及時為其手術,才得以生還。

在周有光先生108歲生日時,曉平說:“這段時間記者寫文章,說我爸抗戰時中了流彈撿回一條命,其實是我中了流彈,搞錯了。”說起往事,曉平一臉輕鬆,父母身上寬容的基因,傳承到他身上。

說起父親對自己的教育,曉平說:“父親從不硬性規定我讀什麼書,各種書都可以看,四大名著要看,而且要看懂,還要看各國的名著。”周有光不太喜歡收集字畫,他說藝術雖然很重要,但過多地沉溺其中不值得。他認為讀書一定要讀真正能夠獲得知識的書。或許正是這樣無意的引導,讓曉平走上了科學之路。曉平說:“父親晚年生活中我陪伴他的時間較多,不知不覺中我和他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父子關係。我媽說我們是‘多年父子表兄弟’。”

在拜訪周老的那天,我去見了沈從文的長子龍朱,龍朱是代表家屬去接周老出院的。曉平去世的事龍朱當時很為難,但最後還是決定告訴周老。當著一眾小輩的面,龍朱介紹了曉平的病情和住院情況,希望儘可能以一種老人能夠接受的方式說明曉平的離世。沒想到周老很平靜,似乎他心裡早已知道,但是在得知兒子去世後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是獨處時,他還是黯然神傷。

猶記得較早那次拜見周老前,我預先列印了關於合肥張家紀事一書的兩個預選書名,請周老定奪。先生手持放大鏡仔細地看,然後慢慢斟酌。周老為我題字“歷史進退,匹夫有責”,“要從世界看中國,不可從中國看世界”,書名定下,他還為我的書題寫書名《流動的斯文》。

從“斯文”說到孔孟之道,晚年的周有光先生主張儒學的現代化。他認為,儒學的歷史任務是維護帝王政權,建設穩定而繁榮的封建社會,在兩千多年中做出了偉大的成績。儒學不僅能為封建專制服務,也能為現代社會服務。儒學中有跨越時代的至理,“孔子、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有許多高明的說法,非常了不起。”他說。

20xx年9月又去拜訪周有光先生,我特地帶了一段視頻,錄的是張寰和先生對周有光先生的問候。當時周老饒有興趣地看著平板電腦,還用手觸模了下螢幕,接著像是報告新聞般介紹,上個周末這個東西賣了六十萬台,不得了哩。我嚇了一跳,因為這條新聞是新近發生的,周老隨看隨記隨用,對新鮮事物時刻關注,真是“聞道”到家了。

猶記得周有光先生對我名字的解讀:“你的名字好啊,王道,中國儒家講究王道,不搞霸道那一套!”

20xx年7月29日我去拜訪周老,見他臉色漸漸紅潤,精神正在恢復,不禁欣然。保姆的一句提醒更讓我驚喜——他的頭上長出了一些黑髮,有些白髮正在消退。我跟先生開玩笑說這是“返老還童”,對先生說的關於“人的死亡與否”等話,我說他是“童言無忌”,先生哈哈大笑,像個可愛的孩子。

(節選自《名人傳記》20xx年第10期,作者:王道)

【相關拓展】

因為寫作關於合肥張家紀事的書,作者多次採訪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周有光先生,最近一次是20xx年7月29日。20xx年,周老已110歲高齡,依舊精神矍鑠,口齒清晰。周老對自己住院治療並不忌諱,他侃侃而談,有種“視死如歸”的平靜和坦然,周老的豁達和開朗,促使作者動筆,還原這位可親可愛、淵博睿智的人瑞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