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寒山寺的“怪”

說一說寒山寺的“怪”

在我看來,凡是去過寒山寺的人,都會覺得它小巧別致。實際上,它不僅小,而且,還極有特點,我發現了它的三個不同之處,我稱之為“三怪”,哪三怪呢?還是讓我們邊看邊說吧。

一走近寒山寺的廟門,我立刻發現它的第一怪——廟門向西開。我沒看過佛教發源地——印度的佛教寺院是什麼樣子。而且,據說現如今的印度人大多不信佛教了,他們信奉印度教。因此,我估計即使我到印度去,也未必能看到原汁原味的佛教寺院了。換一句話說,即使在香火很旺的中國,千百年來,人們對佛教也大多採取了本土化的策略。比如,在寺廟格局上,它就完全採取了中國的庭院式布局。觀察中國的大型庭院,我們就會發現,一般都有南北向的中軸線,建築物也一定要左右對稱;另外,大門還要朝向南面,全國大多數的漢傳佛教寺院均是山門朝南,甚至是絕對的正南方向。但寒山寺卻有些怪,它的山門是朝向西面的,對著運河,這是寒山寺的第一怪。說實話,至於山門朝西的原因,史書上沒有記載。有人說面向運河,有防火之意;也有人說,面西是出於對阿彌陀佛的虔誠信仰。阿彌陀佛就在西方的極樂世界。山門西向,意味著寺中之人念念不忘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到寒山寺,走的是寺院南側的公路,過去這是一條古驛道。但過去走古驛道的人不多,人們大多經運河乘船過鐵嶺關、楓橋來寺廟燒香,這也許是廟門朝西的另一個理由。從公路來,首先映入視野的,就是一座面西臨河而立的一面照壁,牆體方正、黃壁黛瓦,正中鐫著晚清書法名家,浙江紹興人陶濬宣題寫的“寒山寺”三個大字。這座照牆是1954年整修寒山寺時,由時任蘇州市園林整修委員會主任的謝孝思先生提議建築的。有了這堵照牆,一來使寒山寺寺威大壯;二來也符合中國古典建築講究含蓄、力避一覽無餘的文化心理,當然這都是正常的建築形式。

走進寺院,我又發現了它的第二怪——建築布局胡亂來。我在寒山寺遊覽,發現它的另一個怪異之處是沒有中軸線。我在文章的開篇時曾講過,傳統的中式建築,大多會有一個明顯的中軸線或隱或現、或明或暗,並以此來構成對稱布局,。但我在寒山寺轉了半天,卻發現寒山寺的建築布局有點亂,它沒有採取嚴格的左右均衡,完全不講究對稱布局。你看,照牆和山門基本在一線上,但後邊的大雄寶殿、藏經樓,卻偏離了這條中軸線。而新建的普明塔院則是按南北向的中軸線進行布局,左右對稱,又錯落有致,給遊人以曲境通幽、迂婉回還之感。

好了,讓我再把進來的過程從頭敘述一下吧:聽完導遊的簡單介紹後,我站在照牆的前面讓同伴給我拍了一張照片作為來此的紀念。在照壁的前面,則是一片方石鋪就的開闊地,左手邊是售票處。從照壁再往前走,就是古運河了。在古運河的上面,有一座石拱橋,叫江村橋。關於這座橋,我在前面那篇《在寒山寺觀江賞橋》中已做過介紹,在這裡就不再囉嗦。拍完照片後,我轉過這面照牆,猛然發現前面又是一片開闊地,這裡就是寒山寺的二山門了。據說它建於清代末期,面闊僅為三間,古樸肅穆,門口有一對護寺鎮獅。抬頭看,山門上橫額“古寒山寺”。從這裡再邁進殿門,迎面又可以看到一尊鎏金端坐的彌勒佛像,大肚袒胸,和顏悅色,笑口常開。在佛像前,有人題了一副對聯:“大肚鼓圓,能容天下難容事,滿腔歡喜,迎接世間有緣人。”我覺得這是抄襲之作,因為在北京的潭柘寺,也有這樣一付楹聯,即“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北京的這付楹聯名氣比這兒的大,但出自何人現已無法考證。  

實際上,按照佛經的說法,彌勒是釋迦牟尼的接班人。不過,在中國寺院正門供奉的大肚彌勒,卻不是印度佛經中的那尊菩薩,而是換上了中國五代時期的布袋和尚。這個布袋和尚自號契此,又號長汀子,一般認為是由五代時浙江奉化雪竇寺的布袋和尚應化而來。和尚心胸豁達,身體肥胖,言語隨便,常常扛著一根木棒,木棒上吊著一個口袋,常在街市中行乞,他面帶喜容,人們便稱他為布袋和尚。公元9XX年,他在浙江奉化、岳林寺東廊磐石上圓寂,留有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後人就把他當做彌勒化身,可見佛教傳入中國後,不僅在寺院建築方面有了改變,就是對佛經中的人物也進行了一番改造。現在我國境內的佛教是本土化了的佛教,許多內容是中國佛門所獨創的。不管怎么說,它還是概括了彌勒菩薩包容萬事、笑對人生的佛家胸懷。彌勒佛受歡迎還因為他是“豎三世佛”中的未來佛(即過去、現在和未來)。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的56億7千萬年後,他將從兜率天宮中降臨到娑婆世界為佛,挽救眾生脫離苦難,這對於飽受苦難的民眾來說,自然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於是,在中國的很多寺廟,都以他的形象作為彌勒的原型,供於寺廟的第一殿,令眾人心生歡喜,廣結佛緣。

繞過彌勒坐像,我注意到在他的身後還有一尊立身塑像,金光燦燦,全身均是中國古代武士戎裝打扮。我知道他就是被稱為韋將軍或“韋天將軍”的護法韋馱菩薩。韋陀菩薩很有些來歷,他的梵名音譯為私建陀提婆,意為陰天的意思。他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後來歸化為佛教的護法天神。相傳釋迦牟尼涅盤時,諸天和眾王把佛陀火化後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養。韋陀也分得一顆佛牙,當他正準備回天堂時,一個捷疾鬼渾水摸魚,偷走了一對佛牙舍利。韋陀奮起直追,剎那間將捷疾鬼抓獲,奪回了佛舍利。諸天和眾王紛紛誇獎韋陀能驅除邪魔妖道、保護佛法。於是,韋陀就被人們稱為護法菩薩。因為他是寺院的守護神,旁邊寫有一幅對聯:“韋馱天將,惟護南彌三世界;菩薩化身,不到北俱一盧洲。”韋馱是南方增長天王部下八大將軍之一,居四天王手下三十二將之首,在佛祖涅槃後,周行東南西三洲,護助出家人。所以寺院中常常把他作為寺院的保護神。在此順便說一句,你在欣賞時韋陀時,一定要注意他手中的那件兵器——金剛杵。一般來說,天王殿中的韋陀,只有兩種姿態:一種是雙手合十,橫杵於腕上,直挺而立;另一種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前者雙手合十,表示此地是十方叢林,歡迎來客,遠遊的行腳僧可安心住下,用百姓的話說,就是雲遊僧人可以在此吃住。後者則示本寺不接待外來僧的掛單,行腳僧不要自討沒趣,即使來了也必須另投其他山門。

看過天王殿後,我又來到一座古木參天的小庭院。院裡種有銀杏、樟柏等樹木,看上去鬱鬱蔥蔥,給小院平添了許多的生機和活力。從這兒下台階往前走,中間是一個天香爐,爐中終日香菸繚繞,燈火很旺,從四面八方來到寒山寺的遊客信眾,行至此處,往往要敬上一柱香,叩上幾個頭。從這裡出來我又去看寒山寺的大雄寶殿。在佛教寺院裡,大雄寶殿就是寺廟的正殿,也有人稱其為大殿。一般來說,大雄寶殿就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在大雄寶殿中供奉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們便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如果問起佛教是什麼,可以說佛教就是佛、法、僧三寶。有佛教的地方就有三寶。對一個佛教徒而言,歸依三寶是最初,也是最終的一件事情。要成為佛教徒就必須歸依三寶,所以歸依三寶是佛教徒不可欠缺的條件。不論任何時代、地域,也不論大乘、小乘,歸依三寶都是最受重視的。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雄寶殿,是典型的清式建築,形制為單檐歇山頂,在大雄寶殿的檐枋下面高懸一塊“大雄寶殿”的匾額。大殿面闊五間,為磚木結構。它建於露台之上,四周圍以雕花石欄,花為含苞蓮花狀,富有佛教特徵。它的建築時間是19XX年,距清王朝滅亡已經不遠。這座大殿屢遭破壞,最後由江蘇巡撫程德全籌資重建。在大殿的中央有三尊高大的塑像,正中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通體金身,面貌溫和,儀態端詳,法相莊嚴,身體略前傾,俯視殿中參拜的僧俗眾生。釋迦牟尼原名悉達多,姓喬達摩。釋迦牟尼的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佛的意思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聖人”。相傳佛祖35歲悟道成佛,說法45年。在佛祖胸前有一“卍”字,漢譯為“萬”,意為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萬象如意。在佛祖塑像的左右兩側各立一脅侍像,左側是一長者,正抱拳含笑。他是被尊稱為“頭陀第一”的摩訶迦葉尊者,尊者是對具有大德大智和尚的敬稱,迦葉尊者主修頭陀行,過的是苦行僧式的生活。

在大殿前方還有一尊“大清宣統三年”,“重建寒山寺造”的寶鼎,六角雙層飛檐,檐角掛銅鈴,爐體鏤空,下為寶鼎三足,鼎身鐫有“大化陶鎔”、“百鍊金剛”等銘文。我看到有幾位遊客圍著寶鼎往裡面投硬幣,我也試著往裡投了四次,僅僅投進了兩枚,全因為那個小孔開的太小、位置又比較高,不過,我還是投進了兩枚。之後,我就站在那裡看別人往裡投,最有趣的是有幾個外國人,他們專撿別人掉在地上的硬幣,然後再往裡投,我發現大家在這裡都玩的很開心。

從鐘樓下的迴廊向北行,走到後院就看到一幢主體建築——藏經樓了。在這裡,我終於看到了寒山寺的第三怪——寺院建有圖書館。準確的說,我看到的一間很大的閱覽室,它就建在藏經樓的下面。我去看時,發現閱覽室的大門洞開,裡面有一張很大的書桌,上面擺滿了各種經書,有幾個遊客在那裡翻閱著經書。環顧四壁,全是高大的書櫥,上面擺滿了版本的經書。我把它和我家裡的結構進行了一番比較,我的藏書有四千餘冊,而這裡的圖書至少要比我的藏書多出三倍到四倍以上,應該有五六千冊藏書。在閱覽室的牆上,寫著一些借閱圖書的各種制度和規定,桌上好像還有一台查詢書目的電腦,一進門的左首處,掛著一張關於圖書的表格。在屋子裡面,還有一台複印機。聽閱覽室的館員介紹說,這是廟裡的師傅們讀書和借書的地方,最有趣的是,外面的遊客也可以在這裡閱讀,只是恕不外借。據我所知,經書往往價格很貴,而且也很難蒐集,所以很寶貴。

關於這座藏經樓的歷史也是值得寫上一筆的。它最早的時候是由明萬曆年間的住持曉山正旭募緣建造的,當時是“畫龍於棟,畫海於梁”,“刻云為楹,刻山為柱”非常氣派。那時候的名字叫“龍函閣”,可惜的是,龍函閣在竣工後的第七年,遭遇大火而被焚毀。但後人又在萬曆四十七年重建藏經樓。到了鹹豐十年時,頭再度毀於戰火。清末程德全重建寒山寺時,曾予續修。民國時期也有人重建,並改名叫”霜鍾閣“,改名的原因可能是無經書可藏,不敢再稱它為藏經樓了。1986年,寒山寺按省級文物部門的要求恢復藏經樓原貌,新建後的藏經樓,樓體赤紅,坐東朝西,樓分二層,殿為三間,底層兩廂前伸,現北側廂房闢為圖書室,就是我前面說的那間閱覽室。

目前,它的一層為寒拾殿,二層為藏經樓,在上下檐的壁下分別懸掛著“藏經樓”、“寒拾殿”兩塊匾額。有趣的是,在樓脊的正中央,還塑造了一組唐僧師徒四人像。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把他們安放到此處,一來暗喻了此樓的功用,二來也宣示樓內所藏的經書是西來真經。

我聽說,在這座藏經閣里,目前秘藏的各種珍貴佛經和書籍共有七千三百多卷,多是傳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