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贈送禮物說起

作為一個社會中人,我們通常都要在逢年過節或好友過生日時選送些禮物給對方,用以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其實,不僅個人交往如此,國家之間的交往也是如此。最近,我正在讀《國有病,誰買單》這本書。書中就講述了英國人為了給大清國的乾隆皇帝祝壽,在送什麼禮物上很費一番腦筋的故事,非常有趣。不過,通過這個故事也讓我發現一個現象:如果說個人送禮能反映一個人的格調和經濟實力,那么國家送禮不僅能反映出領導人的品味,還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科技工業水平。

1793 年,英國計畫派馬戛爾尼勳爵帶領英國使團來大清國訪問。馬戛爾尼為了送上一份精美的禮品多方徵求意見,最終一份寫有六百件禮品名字的禮品清單出爐了。這些禮品一共有 19 宗、總計 600 件左右。它幾乎包含了當時英國國內所能生產的一切產品。在科學儀器方面有天體運行儀、地球儀、赫歇耳望遠鏡、帕克透鏡、氣壓計等;在工業設備方面有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和織布機等;在生活用品方面有吊燈、座鐘、機織布料、韋奇伍德瓷器、用特種鋼製作的刀劍和熱氣球等,還有一輛帶有減震裝置的馬車;在軍事裝備方面那就更多了,有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等先進武器等等,真是應有盡有。除此之外,還有一艘裝備有 110 門火炮的巨型戰艦的“君王”號艦艇模型。禮品之先進、之豐富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英國最新科技文化成果的小型博覽會了。

據說這些禮品一共裝滿了四船。不過,當乾隆帝看過這些禮單後,馬上表態了:英國人贈送的禮物就讓有關部門收下吧,我們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我大清國在禮品的回贈數量上一定要幾倍於英國人。乾隆很大方,他一出手就回贈英國使團大小禮物三千件,顯得非常豪爽。

那么,這么多回贈的禮物都是些什麼東西呢?讓我們看一看當時的禮品清單就知道了,這些禮品主要是絲、綢、絨、瓷器、玉器和工藝品。除此之外,還有茶葉、豬、牛、羊、哈密瓜、冰糖、稻、谷等等。在數量上,乾隆的回禮至少是英國禮品的五倍,這種大手筆也許只有乾隆皇帝才能做出來。它充分地展示了天朝大國的風牌。有資料說,英國人用了七艘大船才把這些禮物運走。

不過在我看來,乾隆回贈英國的國禮數量不少、價格不菲,出手確實大方,也很有實用價值。可惜的是,這些禮品既不是近代工業成果、也不具備近代科技含量,和馬嘎爾尼帶來的禮品相比,雙方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我們只是在數量上占了上風,以數量取勝(假如我們把五倍也當作一個勝利的話)。其實,這個送禮故事也恰好反映出當今中國和現代西方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真實現狀。我們出口一億件襯衣才能換來一架波音飛機,我們出口一船的貨物只換回一台精密工具機。我們成千上萬的工人辛辛苦苦地幹了一年,只賺取了一點點的加工費。改革開放三十年了,但我們國民至今還沒有真正富裕起來,儘管我們付出了那么多的辛苦,耗費了那么多的資源,破壞了那么多的環境。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改變這種窘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