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霧中的龍脊梯田

來到龍勝縣的龍脊梯田時,遇到了漫天的大霧,幾十米之外就看不到任何景物了,有點感到遺憾。

站在龍脊梯田的高處放眼四望,我發現所有的梯田都籠罩在濃濃的霧靄之中,除了腳下的梯田外,瀰漫的雲霧不僅遮住了天,還鋪平了地,填滿了溝,覆蓋了水,它給我們營造了一個雲霧的世界。

實際上,就在我們快要接近龍脊梯田時,我就發現這兒的雲霧正逐漸升騰,也許因為龍脊梯田一直是我心嚮往之的地方,所以,儘管在山腳下就看到這兒雲遮霧罩,但我還是抱著一線希望,不斷地穿行在登上梯田的溝溝坎坎中。只是在看過“九龍五虎”和“七星伴月”兩個著名景點後,尤其是拍了幾張照片一看,整個畫面異常朦朧、模糊不清時,才有些真正失望,才感覺大霧弄人,在這裡我終於體驗到“隔霧看花,不免朦朧”這句話的深刻涵義了。我知道,要看花就要靠近花,否則就是休想。當然,也有人說,朦朧能產生美,但我覺得朦朧美不是真實的美,它是虛無飄渺的,更不會給人帶來真正的感動。

望著漫天大霧,在無可奈何中,我只好老老實實地欣賞近處和腳下的這些梯田了。

很早就聽說過梯田,尤其是在過去那個年代,人們經常會在報紙和電視上看到和聽到關於山西省昔陽縣大寨人如何艱苦奮鬥修築梯田的故事,大寨人因此還受到過毛澤東的讚揚。而且,我聽說當年去大寨參觀梯田的全國各族人民有如過江之鯽一般,呈浩浩蕩蕩之勢。即使在很多年以後,我去山西旅行時仍能感覺到大寨人修築的那種梯田的存在,那是代表山西風格的一種梯田。只不過那時候我還不知道還有廣西風格的龍脊梯田。這次有機會來龍脊,終於讓我有了把兩個梯田進行一番比較的機會。有比較才有鑑別,如果兩種梯田都看了,我覺得那就一定要說一說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異:我感覺大寨風格的梯田比較寬大,各級之間的分布也不夠均勻,沒有美感;而龍脊梯田相對顯得窄小,最窄的一級梯田甚至只能種一行或幾株稻子,但各級之間的分布非常均勻,它們在蜿蜒曲折中呈現出一種優雅的曲線美;另外,大寨的梯田往往就修到半山腰,而龍脊梯田卻要躍上山頂,當然,山頂上的這塊梯田一定是整片梯田中最小的那一塊。

在觀賞中,導遊小莫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她說,很早以前,當地曾有一個很刻薄的地主老財,他雇了一個農夫去耕一片梯田,並要求農夫必須耕完206塊梯田之後才能收工。這個農夫忙活了一整天,數來數去只耕作了205塊,而且數了幾遍都湊不夠數,而湊不夠數肯定要扣工錢。看看天色漸晚,他只好一臉無奈地撿起放在地上的蓑衣打算收工,正在這時候卻驚喜地發現,他要找的那一塊梯田就在蓑衣下面,一件蓑衣竟能蓋住一塊稻田,你說龍脊梯田最小的地塊小到什麼程度吧。看著眼前的一切,我真是無法想像,幾百年前,第一批到龍脊這兒尋找土地的壯族村民面對橫亘在面前的高山是如何咬緊牙關,依靠最原始的刀耕火種,開墾出一塊又一塊的梯田出來。廣西的土地實在是太珍貴了,居住在當地的壯族同胞一代代地耕作不息,他們子子孫孫們又接過上一代人的鋤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薪火相傳下來。我猜想,他們最開心的事情一定是看到自己又成功地開墾出了新的田地,這肯定是令他們最開心的事情吧。

從元代到清初,他們整整修了600多年啊!世世代代的壯族兒女總是從一座大山的山腳往上修梯田,每天挖山不止,一直修到山頂,修完這座大山再修下一座,他們好像是無數的能工巧匠把大山雕刻成舉世無雙的工藝品。如今當我們站在山腳下,再看這些大山時,就會發現上面密布的這些梯田如鏈似帶,把一座座大山環繞成一隻只巨大的螺螄。如果讓我們拿富士山做一個參照體,那么我們就會發現富士山的山體呈渾圓狀,但上面沒有紋飾,顯得過於光直白;而龍脊這兒的大山,不僅山體渾圓,而且還有一圈圈的紋飾環繞山間,營造出了只有龍脊梯田才特有的鮮活動感。重要的是,龍脊梯田確實很能打糧食,能保證旱澇保收。我聽說,龍脊村的村民們一年能在這種梯田中收穫28萬斤稻穀。我不知道這兒的村民有多少人口,但這個產量應該足夠他們的需要了。當然,這兒的村民還有另外一項收入,那就是招待到此參觀的遊客。這裡開展旅遊業真是得天獨厚,不用投資,完全是綠色天然,我仿佛已經聽到龍脊村民在大聲說,這裡是旅遊觀光、糧食種植兩不誤。

也許這兒的農民很喜歡大霧,因為濕潤的空氣會讓這兒的水稻長得更加茁壯,在這裡就連粗壯的稻桿也是寶貝。換個角度思考,我也很感謝大霧,是大霧讓我產生了更多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