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恩”為話題的作文

以“感恩”為話題的作文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那是在洛杉磯郊縣一所旅館的早晨,我正在大堂的餐廳里就餐,發現自己的右前方有3個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頭寫著什麼。當問他們在做什麼時,老大回答說正在寫感謝信。他一副理所當然的神情讓我滿臉疑惑。我愣了一陣後追問道:“寫給誰的?”“給媽媽!”我心中的疑團一個未解一個又生。“為什麼?”我又問道。“我們每天都寫,這是我們每日必做的功課。”孩子回答。哪有每天都寫感謝信的?真是不可思議!我湊過去看了一眼他們每人手下的那沓紙。老大在紙上寫了八九行字,妹妹寫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寫了兩三行。再細看其中的內容,卻是諸如“路邊的野花開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薩餅很香”、“昨天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之類的簡單句。我心頭一震。原來他們寫給媽媽的感謝信不是專門感謝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是記錄下他們幼小心靈中感覺很幸福的—點—滴。他們還不知道什麼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對於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應心存感激。

( 整理)

請就“感恩”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題目自擬;④不少於800字;⑤不得抄襲。 

[思維點撥]

“感恩”不一定要感謝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美的道德情操。我們應該感謝親人、感謝朋友、感謝反對者、感謝陌生人,感謝集體、感謝國家、感謝人類、感謝自然。我們對許多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都應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們囿於這種“不如意”之中,終日惴惴不安,那生活就會索然無趣。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隨地生長的雜草;感恩則猶如玫瑰,需要細心栽培及愛心的滋潤,並將感恩之心付諸行動。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學會回報,將感恩之心付諸行動。

一位辛酸的父親給兒子的公開信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里出的唯一一個大學生之後,心裡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了。從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到掛蚊帳縫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的確,你考上大學,你爸媽確實為你驕傲。雖然現今的大學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這畢竟是你爸媽幾十年的夢想。我們那陣,上大學不是憑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繭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還要用貞操和人格去換。這也就是我們以你為榮的原因。然而,你的驕傲卻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份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你說你學習很忙,沒時間寫信,但同院裡你高中時代的女同學,卻能收到你洋洋灑灑幾十頁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從收發室門口過,我和你媽看著你熟悉的字,卻不能認領。那種痛苦是咋樣的,你知道嗎?

後來,隨著你讀二年級,這種痛苦煎熬逐漸少了,據你那位高中同學說,是因為你談戀愛了。其實,她不說我們也知道,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後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

當時,正值你媽下崗,而你爸微薄的工資,顯然不夠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廳。在這樣的狀況下,你不僅沒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來了一封長信,大談別人的老爸老媽如何大方。你給我和你媽心上戳了重重一刀,還撒了一把鹽。最令我傷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這之前,我在報紙上已看到這種事情。沒想你也同時看到這則新聞,一時間相見恨晚,及時嫻熟地運用這一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雖然,得知真相後我並沒發作,但從開學到今天,兩個月里,我一想到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經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裡,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交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關於感恩的思考 

“感恩”是個舶來詞,“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給的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感恩”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對我們有恩情! 

“感恩”是一種認同。這種認同應該是從我們的心靈里的一種認同。我們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給與我們的恩賜太多。沒有大自然誰也活不下去,這是最簡單的道理。對太陽的“感恩”,那是對溫暖的領悟,對藍天的“感恩”,那是我們對藍得一無所有的純淨的一種認可。對草原的“感恩”那是我們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嘆服。對大海的“感恩”,那是我們對兼收並蓄的一種傾聽。 

“感恩”是一種回報。我們從母親的子宮裡走出,而後母親用乳汁將我們哺育。而更偉大的是母親從不希望她得到什麼。就像太陽每天都會把她的溫暖給予我們,從不要求回報,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感恩”。 

“感恩”是一種欽佩。這種欽佩應該是從我們血管里噴湧出的一種欽佩。 

“感恩”之心,就是對世間所有人所有事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感恩”之心,就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無論你是何等的尊貴,或是怎樣的看待卑微;無論你生活在何地何處,或是你有著怎樣特別的生活經歷,只要你胸中常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隨之而來的,就必然會不斷地涌動著諸如溫暖、自信、堅定、善良等等這些美好的處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處處動人的風景。 

“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於心。譬如感恩於為我們的成長付出畢生心血的父母雙親。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可以消解內心所有積怨,感恩可以滌盪世間一切塵埃。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豁達地處理。“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冷淡,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這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只知有自己,不知愛別人。所以,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別人通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的生活。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一個人連感恩都不知曉的人必定是擁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隨時都會產生令人動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說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給予的點點滴滴的關心與幫助,都值得我們用心去記恩,銘記那無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圖回報的惠助之恩。感恩不僅僅是為了報恩,因為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惟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刻去永記,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恩惠的人。 

“感恩”是尊重的基礎。在道德價值的坐標體系中,坐標的原點是“我”,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自然,一切的關係都是由主體“我”而發射。尊重是以自尊為起點,尊重他人、社會、自然、知識,在自己與他人、社會相互尊重以及對自然和諧共處中追求生命的意義,展現、發展自己獨立人格。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學會做人的支點;感恩讓世界這樣多彩,感恩讓我們如此美麗!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從小時候起,就領受了父母的養育之恩,等到上學,有老師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後,又有領導、同事的關懷、幫助之恩,年紀大了之後,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輩的贍養、照顧之恩;大而言之,作為單個的社會成員,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多層次的社會大環境之中,都首先從這個大環境裡獲得了一定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機會,也就是說,社會這個大環境是有恩於我們每個人的。感恩,說明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有著正確的認識;報恩,則是在這種正確認識之下產生的一種責任感。沒有社會成員的感恩和報恩,很難想像一個社會能夠正常發展下去。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對許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靜氣;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可以認真、務實地從最細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自發地真正做到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正視錯誤,互相幫助;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將不會感到自己的孤獨……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敗。在危困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解除生活的困頓;有人為你指點迷津,讓你明確前進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軀把你擎起來,讓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終戰勝了苦難,揚帆遠航,駛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嗎?你能不思回報嗎?感恩的關鍵在於回報意識。回報,就是對哺育、培養、教導、指引、幫助、支持乃至救護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並通過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實際行動予以報答。 

因為,如今社會上忘恩負義的事太多了,遠的不說,深圳著名歌手叢飛曾耗資300萬元,資助了178個貧困學生,而當他自己重病住院,經費十分困難時,他先前資助過的那么多學生,竟然沒有一個人來看他,更不用說幫助他看病。這其中就有好幾個已經大學畢業,有幾個就在深圳。新聞披露後,有一個受助者居然怨氣十足地說,讓他很沒有面子。古人說:滴水之恩,須當湧泉相報。感恩,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正直的人的起碼品德。事實上,我們也非常需要感恩,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老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領導對我們有知遇之恩,同事對我們有協助之恩,社會對我們有關愛之恩,軍隊對我們有保衛之恩,祖國對我們有呵護之恩……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個經常懷著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蕩,胸懷寬闊,會自覺自愿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而那些不會感恩的人,血是涼的,心是冷的,帶給社會的只能是冷漠和殘酷,這樣的人如果多了,社會就會變成冷酷而毫無希望的沙漠。我們鄙視他們,不屑於與他們為伍。 

我應該感恩我的父母,是他們賜予我生命,把我養育。父母操勞了大半輩子,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白髮與皺紋。我應該感恩我的老師,是他們賜予我知識,他們為教育事業付出了一切,得到的只是沙啞的聲音和粘滿雙手的粉筆塵。我應該感恩於我的戰友在多次危急關頭救護了我,我應該感恩於我的同學、知青和朋友、同事,他們的每一個安慰的話語,賜予我歡樂和安慰,沒他們的安慰便沒有我今天的歡笑,沒有他們的支持,便沒有我今天的堅強和成就。學會感恩,並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只是希望自己能好好地學習,好好地做人,以感恩的心回報社會。我想我早就應該要學會感恩,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曾經給我太多的恩惠,因此,我敬佩好人和感恩的人。 

最後我還得說,對我們老師、我們學校、我們祖國表示由衷的感謝!感謝他們為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學習環境,使我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同學們!讓我們共同珍惜這美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們感恩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祖國吧!感恩我們應該感恩的一切。 

知恩圖報是做人的起碼良知 

哲學給人的定義是: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如此說來,人是社會的人。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在別人的呵護、影響、教育、培養、提攜、關照、批評和幫助下生活著、成長著,任何人都離不開他人而孤立地存在著。每一個人的成就和進步,都融入了別人的心血、真情和智慧。因此,要常懷感恩之心,要常有圖報之情,這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和良知。 

對父母的養育要知恩圖報。十月懷胎的艱辛,從小到大的操勞,這是兒女們永遠報答不了的父母恩情。正因為如此,“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便千古詠唱。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呢?所以,人們對那些不孝敬、不贍養老人之徒,與老人爭房子、搶財產,甚至於把老人掃地出門的不孝子孫,總是從心裡罵一聲:真不是人! 

對組織、師長的培養、教誨、提攜要知恩圖報。毛澤東在當了黨的領袖之後,依然對自己的老師徐特立尊敬有加,早已成為傳世佳話。那是在徐老先生六十大壽時,毛澤東這樣向他敬酒:你過去是我的老師,現在是我的老師,將來還是我的老師!我國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教授在蜚聲中外以後,仍每年都去拜見他過去的老師。他在獲得全國科技特等獎後,真誠地坦言:成績和榮譽歸功於黨和軍隊,歸功於教誨自己的老師。還有這樣一位將軍,他利用休假的時間執意跑到當年的老連長的家鄉,對老連長恭恭敬敬行了一個軍禮,深情地向老連長道謝:當年是你提拔我當了班長,我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這就是感恩圖報。但是,生活中也有這樣一些人,把自己的進步、提升和取得的成績只看作是自己能幹,而把培養、提攜自己的組織和領導早已拋到九霄雲外,甚至還有因為個人私利沒有得到滿足而反目為仇、恩將仇報的。人們歷來把這種人視之為小人,不屑與之為伍。 

對自己身處困境或遭遇不幸時別人給予的特別關照要知恩圖報。古人早有聖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年朱元璋率兵打仗被困時曾一連幾天粒米未沾,是一位農婦給他吃了一頓飽飯。對此,他總是感念於心,以至在當了皇帝以後還專程去看望這位農婦,謂之“一飯之恩不忘”。對那些過河拆橋,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人,人們都會鄙夷地譴責:沒有良心!對同事、朋友的幫助要知恩圖報。俗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根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是說任何人都需要別人的支持和輔助。更況且沒有誰總是一帆風順,總會碰到一些溝溝坎坎,別人的理解、支持和友誼比什麼都珍貴。這些都應當銘記於心而永懷謝意的。 

知恩圖報是我們民族質樸的傳統,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和良知,是立身處世的基礎,更是構築和諧人際關係必不可少的條件。知道並身體力行知恩圖報的人,才有資格在天地間堂堂正正地做人。  

“成熟的富人”與“成熟的窮人” 

記得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的座右銘是他母親教導他的一句話﹕“別人向你借的錢﹐你可以忘記﹔你向別人借的錢﹐一定不能忘記。”“別人向你借的錢﹐你可以忘記”不難理解﹐那么﹐“你向別人借的錢”﹐為什麼“一定不能忘記”呢﹖我想﹐一是按時還人家的錢﹐是誠信社會對人們的基本要求﹔二是要記住人家借錢給自己的恩典﹐知恩圖報。中日文化同源﹐由此可見一斑。

知恩圖報應是為人處世最起碼的道德準則。知恩不報的人歷來被人詬病﹐而忘恩負義﹐以怨報德的人更為人不齒。內地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人靠辛勤勞動率先富裕起來﹐一部分人由於種種原因還處於貧困狀態。有的富人解囊幫助窮人﹐使他們度過難關﹐受到社會的肯定和讚揚。然而﹐有的受助對象的表現卻讓人寒心。

據《揚子晚報》報導﹐鎮江“精華書社”老闆巫某﹐為幫助貧困學子﹐二○○五年九月自掏三萬元一次性資助一百名即將跨入大學校門的寒門學子。春節之前﹐許多客戶紛紛給他發賀卡或簡訊以示祝福。然而﹐在所有收到的賀卡和簡訊中竟然沒有一張一條是他曾經幫助過的大學生的。

巫老闆特彆強調﹐他資助這些大學生“並不是想得到什麼回報”。那么﹐巫老闆想得到一張賀卡或一條簡訊(或一個電話﹑一封信)是不是過分之求呢﹖我看不是。據筆者觀察﹐那些資助貧困學子的人因為資助這條紅線相牽﹐覺得自己和資助對象“親”了許多。 

深圳歌星叢飛傾自己所有資助數百名山區的貧困孩子上學﹐直到身患癌症仍不改初衷。許多孩子深情地稱他“爸爸”﹐他也把那些孩子視為自己的子女。巫老闆和他資助的一百名大學生之間的感情也許沒有叢飛和他的“子女”們那樣深﹐但他掛牽著這一百名大學生是無疑的﹐尤其是春節前想到他們﹐更讓人有“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覺。基於這一點﹐該過年了﹐他想得到他資助過學生的一張賀卡﹑一條簡訊或一個電話﹑一封“家書”﹐應在情理之中。然而﹐他什麼也沒得到。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國婦女報》報導的“女嫌母醜”的事﹕母親田麗(化名)有一天到學校參加家長會﹐回家的路上﹐女兒劉亭(化名)突然對她說﹕“老師都說你沒我長得漂亮﹐你以後不要來學校了。”田女士傷心極了﹐下決心上北京整容。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令人寒心﹑傷心的現象呢﹖在鎮江市政協會上﹐一些民營企業主說﹐現在學校忽視了傳統的道德教育。一些孩子變得不怎么懂事了。一些大學生不僅不懂得理解父母﹐且對別人的幫助也顯得有些麻木。這些議論也許是以偏概全﹐即使如此﹐也足以振聾發聵﹕等到道德淪喪到人們見怪不怪﹑麻木不仁時﹐恐怕災難就要臨頭了。

最近﹐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南京作報告說﹐我們雖然還不是很富﹐但也要開始學做成熟的富人。龍永圖舉例說﹕香港富豪李嘉誠請客人午餐時都是每人一盤熱騰騰的飯菜﹐十分鐘就用餐完畢﹐一點也不浪費﹐毫無疑問﹐李嘉誠是成熟的富人。他的成熟不僅表現在他日常生活的節儉上﹐更表現在他自己的大部分財富用在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上。他曾說﹐一個人富而有博愛之心﹐才是真富貴﹐否則就是富而不貴。“博愛之心”四字足可以寫一部大書﹐但核心恐怕就是一個“德”字。無德的富人難免為富不仁。

我很欣賞龍永圖“學做成熟的富人”的高瞻遠矚之見﹐欣賞之餘﹐不揣冒昧﹐還想補充一句﹕窮人也應該做成熟的窮人。窮人怎樣才算成熟﹖我想核心的內容也應是一個“德”字。人窮是暫時的﹐而擁有良好的“德性”是永存的。古人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套用這句話﹐我們可以說﹐不怕暫時不富﹐卻怕窮而失德。窮而失德﹐後患無窮。青年洪戰輝感動中國﹐就因為他人窮志不短﹐人窮不忘應盡的社會責任。

對於那一百名巫老闆資助過的貧窮大學生來說﹐“成熟”的道路也許還長﹐那就不妨從“知恩圖報”開始﹐這裡﹐筆者並非要他們馬上對恩人“湧泉相報”﹐他們能給巫老闆發個簡訊﹐打個電話或寫封信報個平安﹐也就夠了──巫老闆原本“並不想得到回報。” 

( 整理)

一顆感恩的心 

落葉在空中盤鏇,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題記 

從嬰兒的“哇哇”墜地到哺育他長大成人,父母們花去了多少的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從上國小到國中,乃至大學,又有多少老師為他嘔心瀝血,默默奉獻著光和熱,燃燒著自己,點亮著他人。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為有名的科學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但她在會上看見自己的國小老師,用一束鮮花表達她的感激之情;偉人毛澤東也同樣在佳節送上對老師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來的偉人無不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你的一句問候,一聲呼喚,一絲感慨。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鏇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么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