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壯歌——烏江絕唱

折翼處,鎩羽而歸,志隕心殘。回首來路,猶有江南煙雨,故人駐足。唯萬里江山在,豪氣沖天。

——題記

項羽。記憶中,對他的第一個印象,便是一個“失敗者”。畢竟,楚漢相爭的四年中,他們皆經歷過背叛,經歷過生死,經歷過挫折,經歷過磨難,經歷幾乎是相似的,但劉邦最終贏得了天下,項羽卻在烏江自刎。自古以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一定論,便也影響了我很長時間。

但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屠洪剛的《霸王別姬》之後,便開始對項羽改變了觀點。“我站在烈烈風中,恨不能盪盡綿綿心痛。望蒼天,四方雲動,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每每聽到這兒,眼前總是會出現一個畫面:一位手持長戟、身著盔甲的魁梧將領,站在浩蕩天地之中,風烈烈的吹著,吹起他身上紅色的披風。風呼嘯的聲音與披風翻騰的聲音,成為這烏江邊最激烈的一次奏樂。黑雲壓向地面,天地儘是黑白色般明亮。豆大的雨點密密麻麻的砸向大地,雷電轟鳴,狂風呼嘯,似乎這天地都在為他哀嚎。而這幅畫面,穿越過千年滾滾長流的歷史長河,使我的心中一陣激昂澎湃,於是便開始對項羽更加關注。“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觀點,也開始在我心中形成。

傳說,項羽乃是重瞳子,有著帝王之相。並且,“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由此可見,項羽能夠“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也並不只是偶然。他有他驕傲的資本,讓他可以說出“(秦王)彼可取而代也”的言語,讓他可以揮舞著手中的虎頭盤龍戟征戰沙場,讓他可以以一敵百展現他那無雙的武藝。

誠然,在秦末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中,項羽因他的桀驁不馴,摧毀了秦王朝昏庸暴虐的殘酷統治,成為了令人敬佩的“西楚霸王”,卻最終在楚漢相爭中,項羽也因他的桀驁不馴而不幸敗北,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他的一生,縱然因為他的自負而令他最終烏江自刎,可八年在疆場上的馳騁,那矯健勇猛的身姿,在歷史的前進中,不曾泯滅。

八年光陰,七十餘戰,親身披盔戴甲掛帥,手舉長戟,身跨騅馬,所向披靡。他驍勇善戰,獨其一人便所殺者數百;他亦俠骨柔情,一生鍾愛虞姬,傾其所有。他雖殘暴嗜殺,在巨鹿之戰後坑殺秦兵士卒二十萬,但他亦重情重義,善待兵士。

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來考慮一下。如果項羽是個冷血無情,無兒女情長、重情重義的人,那么會有當四面楚歌,項羽悲吟“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後,虞姬為讓項羽輕騎突圍而拔劍自刎的歷史嗎?會有在突破重圍時,數百人即使明知一死,卻仍死心塌地的跟隨嗎?會有在烏江河畔,烏江亭長獨自守候項羽到來,勸其重整河山的言語嗎?當然不會。因此,儘管項羽剛愎自用、暴躁乖戾、多疑嫉妒,但他依舊還是可以讓一大幫人為他縱橫馳騁天涯,奔波效命不求回報。

況且,項羽雖不善用人,逼走范增,使其失去得力助手,但劉邦就是正確的嗎?的卻那段我們耳熟能詳的“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證明了劉邦的善於用人,但在他建立漢王朝一統天下之後,因韓信功高蓋主便想方設法將他除掉,最終實踐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伴君如伴虎”這一君王定論。這樣得魚忘筌的態度,和項羽相比,又好到哪裡去呢?

更何況即使項羽滅秦、殺秦宗室、焚鹹陽殿犯了很多的錯誤,但司馬遷做《史記》而將其列入本紀,項羽“雖無皇帝之實,卻列本紀”,恐怕也是因為司馬遷承認他在當時有如皇帝般的領導力和軍事才能吧。項羽的重情重義,“婦人之仁”,既給他帶來了毀滅,卻也更使得他的形象,在後人心中更加飽滿,也成為古代武將中為數不多的能夠建有宗祠的人,就如同那句“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一樣,在百姓的心裡,項羽或許更是一位英雄。

項羽不是神,沒有七情六慾、無欲無求,他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志向和熱血,有自己心愛的女子和夢想,他也會為了江山而放棄安穩的生活,亦會為了美人而放棄江山。誠然他有些自負,但正是這樣一份別樣的驕傲,令我心生敬佩。

我寧願相信,項羽只是官逼民反才走上了戰場,而在他的心裡,一方故土,便可抵萬里江山繁華。在我心裡,他不是那個不可一世、令人聞風喪膽的“西楚霸王”,而是一個沒有絲毫野心,簡單善良的溫和少年……

歷史已經悄然走遠,功過自留與後人評定。但我想,項羽這一生,或許唯一的遺憾,便是不能和自己心愛的女人,在江東的一小塊良田上,種些花,種些草,自得其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