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下水,何以知深淺?江蘇閱卷老師寫聯考作文

提升聯考作文閱卷質量的創舉

江蘇聯考閱卷語文學科組組長何永康

聯考作文的閱卷質量,受到社會的熱烈關注。本閱卷點20多年來為提升作文閱卷質量做了許多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今年閱卷之初,作文組副組長王棟生老師提出一個構想:請每一位作文閱卷老師先寫一篇“下水作文”,當一回“考生”,然後正式閱卷。這是一個極富開創意義的構想,必將大大提升聯考作文的閱卷質量。經學科領導組研究,決定今年試行,明年全面實施。

首先“下水”的,是南師大文學院駱冬青老師指導的5位碩士研究生,他們由導師督察,在規定的時間內,“模擬”考生各寫了一篇“聯考作文”,在閱卷點內引起了強烈反響。現將王棟生老師的“構想”,以及其中兩位“碩士生閱卷老師”的“下水作文”予以發表,供各位考生和家長評閱,並期望得到全國同行的批評指正。

另有沈中堯老師寫的一首詩,代表了本閱卷點全體老師的心聲,這也是一篇十分切題、符合文體要求的“下水作文”,此處一併發表,以回應我省廣大考生和家長對作文閱卷工作的熱情關注。

不下水,何以知深淺?

作者:王棟生

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舉國關心當年的一道聯考作文題,也許因為它是所有學科試卷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題——60分!新聞界每年都邀作家作“聯考秀”,不知讀者是否注意到:所有作聯考秀者,都只做作文題,而不敢碰語文基礎知識題和閱讀題,更不去碰“數理化生外政史地”,這是因為作文又是所有學科試卷中惟一一道不可能得零分的題!有知名作家用10多個小時才寫完一篇“聯考作文”,而這個時間,夠學生考完全部5門課了。沒寫過聯考作文,不懂得作文的難;沒參加過聯考作文閱卷的人,怎么會知道閱卷的辛苦?

我們一直在探索提高作文閱卷準確性的途徑。提出閱卷老師“下水作文”的建議,主要出發點是為了對每一個考生負責,體現聯考閱卷的公平性和權威性。同時,我們也想通過聯考閱卷增強教師的綜合評價能力。

閱卷教師“下水”,有利於深入研究考題,吃透評分標準。因為只有自己動手寫文章,才會在審題上下功夫。教師考慮問題比考生複雜,反應能力不如學生(這也是一些學科教師做題慢於學生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審題立意和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教師水平高於學生,綜合能力強於學生。同一道作文題,學生不會有過多的考慮,教師則知道哪幾種立意都應當是“切題”的,哪幾種立意是“基本符合題意”的,知道什麼情況屬於走題偏題,他明白其中有區分度,一旦他親手操作,他的考慮就更具體,更明晰;這時候對照評分標準,他的感性認識增強了,對試卷就能準確地作出判斷。

閱卷教師“下水”,體會學生的寫作狀態,能更多地了解情況,有利於改進作文教學。有時候,教師會對一些試卷感到奇怪:為什麼他會把文章寫成這樣?他到底要表達什麼樣的感情?為什麼會舉這種不恰當的例子?他不知道自己寫的話不通嗎?……而換到學生的位置上,這些問題就不難理解了。教師“下水”,站在被評價者的立場上,才能了解學生的寫作狀態,他判別作文等次時,就會比較公正客觀。有些教師曾疑惑:選材立意,謀篇布局,表達方式,這些都是教學中反覆講過並複習過的,為什麼到了考場上考生會亂了方寸,變得像沒學過似的?道理也簡單:畢竟是應試作文,教師一生也只不過經歷一次而已!在平時訓練中我們要求學生能在40分鐘內寫出800字的文章,學生遲交或是任務完成得不好,教師就會認為學生寫作能力不強;而據我所知,能在40分鐘內寫出800字文章的語文教師並不多。如果我們能經常地試著“下水”,可能就不至於向學生提出過高要求了。

有些同行,平時作文訓練出題隨意性較大,效率不高,吃力不討好,學生抱怨:如果他能和學生同題作文,情況就不一樣了,至少他在命題時會慎重一些。

寫作是一種生命活動,也是一種自我豐富與發展的過程。教師除了專業論文之外,還應當能自由運用各種文體寫作。不久前看到護士們抗擊非典的《護士日記》,想到我們的語文教師應當比一般人更熱愛寫作。寫作是對人的思維和語言的綜合訓練,語文教師要保持業務優勢,要特別注意提高寫作水平。舊時代對學生語文能力的一般要求是“出口成章,下筆能文”,如果今天連教師都做不到這一點,祖國語文教育就很難發展了。

國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已經頒布,新的課程改革即將開始,中學語文教師將面臨許多新的課題,我們倡議閱卷教師“下水”,對倡導新型高效的作文教學,更新觀念,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是會有積極作用的。

我們並不認為教師“下水作文”是什麼“挑戰”,或許這僅僅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只是我們考慮了好幾年,而現在時機成熟了。版面編輯劉梅責任校對程旭光

呼喚“真”情

作者:單永軍

情與理,是否也是個斯芬克斯之謎?“大義滅親”、“法不容情”、“零度情感”……一個個故事,一頁頁歷史,見證著理性的崇高,情感的萎瘠。似乎放逐了情感,就能贏得法律的公正,科學的公允、世間的公平。事實果真如此嗎?

問世間“情”為何物?“生死相許”是不渝的愛情;“舐犢情深”是本真的親情;“落葉歸根”是鄉土之戀……孔老夫子講“仁者愛人”;釋家“普渡眾生”、“慈悲為懷”;還有莊子的“與物為春”……“情”是生命之“真”,是愛、仁慈、悲憫……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相互維繫的絲錢,是生命源頭的汩汩清泉。

看世間渺渺人生:“智子疑鄰”是情感的偏私,人與他人的情感絲線驟然斷裂;城市的鐵門隔離了風景如畫的自然世界,也隔離了樸素的鄉村情感;欲望的旗幟肆意飄浮,心靈的世界填滿了金錢、虛名……驅逐了“真”情;是誰在風中哭泣?是情感遮蔽了認知?還是蠢動的物慾萎縮了認知?!於是乎,我們為9·11事件而歡呼;於是乎,我們痴迷於嵇康從容鳴奏《廣陵散》的意境,獨不見刑場前的血腥;嘲笑阿Q而獨不見自身心靈的醜陋;我們痴迷於美學的暴力,但卻不知這是暴力的美學……我們失卻了“同情”——那種生命與生命相通的情感,又何以產生共鳴之音,又何以產生心靈深處的認知呢?廣島上空的核子彈何止是日本人的創傷,也是人類世界每個生命的創傷。“一沙一王國,一沙一世界”“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沒有“與物為春”的“真”情之親,何以窺見“沙”的深邃,何以理解“花”的眼淚。

我們呼喚“真”情。

誠然,科學需要理性。但試想,如果沒有對科學的極大的興趣與熱情,愛因斯坦何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晚清學者王國維、章太炎等更視學術為生命。誠然,法律排斥情感,可是,剝掉一己之私之後,我們從中看到的不正是一顆火熱的強烈的責任心,一根根聯繫著人民的“真”情之線嗎?是啊,冰冷的認知更需要情感的溫床。故而,我們呼喚“真”情。讓她牽引著我們走向認知的深處。

“敝帚自珍”和“大義滅親”

作者:葛金華

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著令人無法想像的變化,但是,面對同樣的事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倒是一如既往。同樣道理,“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的關係問題,大概也絕不是我們現代人才面臨的問題吧!古人雖然淳樸卻也不無智慧,在他們簡簡單單的語言中,也表達著他們深刻的看法,“敝帚自珍”和“大義滅親”正是其中比較常見的兩例。下面就此說說我們自己的理解吧!

“敝帚自珍”:一把破爛的掃帚,何以比那嶄新的還要好呢?其實很簡單,每天朝夕相處,早上用它掃掃院子,傍晚拄它而立,夕陽西下時和它一起品味難得的安寧;這裡少了一點,那裡折了一些,自己的掃帚自己一清二楚;你要是拿什麼東西來和他換,他會說:“如果不是我每天相依相處的那把,那么,我還是要我的掃帚!”看來確實是這樣,感情的因素在這裡是多么的重要啊!無奈我們是感情的動物,在一種無法說清的自我保護意識下,我們都傾向於對自己親近的東西倍加珍愛,信任而又信任!於是就發生了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韓非子》中的這個故事就是這樣。

所以有人會說我們應該“大義滅親”,應該把對事物的看法和對問題的解決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並且要把感情的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才好!不過可惜得很,許多事實告訴我們,這種“大義滅親”的舉動一旦離開了它所能支配的合法領域,帶來的也同樣是些讓人無法忍受的災難!我想,我們不會為“文革”中的那些“大義滅親”的舉動而高興吧!本來是恩恩愛愛的夫妻,才一天工夫就變成了界限兩邊的人了。“你應該大義滅親啊!”有人會這樣來諄諄教誨你,而且是“誨人不倦”的那種!我們什麼感覺?我們批判嗎?我們譴責嗎?我們還是反思吧!於是我們對“大義滅親”也不是那樣“敝帚自珍”了。

那么我們怎么辦呢?

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情感的投入十分必要的地方,比如公共關係事務中,我們當然是要大力提倡“敝帚自珍”,在生命中堅定地保有這樣一份感情,不然我們就會在機械化的潮流中把自己也機械化了!而在那些人情世故容易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錯誤的地方,比如在公檢法部門的執法工作中,我們就應該大膽而又智慧地滅親!

所以面對“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識”的關係問題,我們應該在古人流傳下來的兩個成語同樣為大家所看重的細節中,發現他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偉大智慧和傳統。對韓非子的寓言的解讀也是如此,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我們是活生生的人,對於這樣的問題不可簡單地偏重於一邊!

“閱卷心聲”兼“下水作文”:

親疏VS嚴肅

作者:沈中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