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作文兩次改判背後的幸與不幸

7月19日,四川省聯考閱卷工作接近尾聲,聯考作文的評卷教師們經過一番爭議,最終通過兩次改判,才將一篇名為《潘金蓮的選擇》判為佳作。據閱卷教師透露,這篇文章最初在評卷老師那裡只得了20多分(滿分60分),其原因在於考生將潘金蓮在武大郎和西門慶之間選擇的落腳點定在西門慶上,這與傳統觀點格格不入。但是,又考慮到這篇文章文筆流暢、行文優美、引經據典,分析得很有道理,於是最後又將此文提出來與整個閱卷室的數十位評卷教師討論,結果爭議很大,從20多分改成了40多分,最後請示評卷指導委員會,最終被認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給出了相當高的分數。

這位考生無疑是幸運的。但是,我在為這位考生慶幸的同時,忽然想到在這背後,又會有多少這類文章被視為異端、打成低分呢?我相信,能夠經歷兩次改判這樣幸運的“異類”文章是極為寥寥的。我能想到,在那些被誤判的文章背後,留給考生們的是無盡的血和淚、悲和愁的痛苦。

這些年,聯考作文評分的失誤已成了廣大考生和家長心中永遠的痛。我想,產生失誤最大的原因就是閱卷的隨意性造成的。產生這些隨意性的失誤主要在於閱卷老師的責任心較差,也與閱卷老師業務素質有關。另外,現在的作文閱卷方式下,閱卷老師時間緊,任務重。儘管這兩年作文評分方式有所改進,但細則較多,操作很難,閱卷老師仍然有點疲於奔命之感,出現錯判誤判是很難避免的。

其實,現行的教學模式和考試模式也是產生作文錯判誤判的重要禍根。比如,現行的作文教學模式是採用僵化的套路訓練模式,迫使考生走入預先設定好的軌道,寫那些人云亦云的八股文。同時,作文的命題者已為考生界定了寫作內容、價值取向,並以此束縛著考生的思維。要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獨立人格、獨立思考、創新精神的人。陳寅恪就曾提出作文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是,我們的教育和考試模式都在扼殺學生們的自由探索精神。上文評判《潘金蓮的選擇》老師們都有這樣的感慨和忠告:“考生言他人所不敢言,在聯考時冒的風險是相當大的,他們希望以後的考生在選擇如何作文時還是三思而行。”面對這樣的感慨和忠告,我深感悲哀,我知道,他們的意思是讓考生們在寫作時要符合一種意志規範,不要刻意創新。

顯然,這些都是違背創新教育這一現代教育理念的,最終也只能豢養出更多唯命是從的庸才。早有哲人說過,一個沒有想像力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人,一個沒有想像力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我們現在應該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和求異發散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為民族培養出有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的人才,使我們的民族賦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這一切還需要整個教育界做出“心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