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樁盜竊案引出的話題--再談今年聯考作文

天雨牆壞,兒子提醒父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一老人也發出同樣的呼籲。夜,果被盜,富人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這就是“智子疑鄰”的故事。原文我背不完整了,為了方便,就文白夾雜地複述一下吧,反正這個老掉牙的故事大家也都懂。

今年的聯考作文(全國卷)屬於老題挖新意、舊瓶裝新酒之類。富人一方面“智”子,一方面“疑”鄰,兒子總是自己的好,有智慧的兒子當然更令每一位做爸爸的自豪。而別人,就隔了一層或幾層,心靈的距離很遙遠。哪怕人家同樣對你進行了善意的提醒,跟你的親人一樣就某件事提出好的建議,可是你還是照懷疑人家不誤。這種由於感情親疏造成的對事物認知的巨大反差,始終是中國人思想上的一大痼疾。韓非子所處的時代距離今天將近3000年了吧,類似“智子疑鄰”的問題在中國依舊層出不窮,到處上演,這是為什麼呢?

現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教育事業的普及和發展,法制觀念的強化,特別是全球化浪潮的積極推動,人們看待事物、識別複雜事物真偽的能力、評判美醜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執政者、執法者的專業素質也比以前有了相應的改善,因此,重提“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一話題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行政執法時,提拔下屬時,招聘人才時,判別對錯時,洞悉真偽時,你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嗎?你心頭那桿情感的天平能保證一絲一毫都不傾斜嗎?一個小小的“智子疑鄰”的話題可以讓人聯想到“公信力與私信力”、“被情感左右,被私慾蹂躪的憲法”、“任人唯親與任人唯賢”、“在公理和私慾之間”、“個人情感與公共道義”、“認知事物和操縱情感”等諸多話題。越是在社會轉型期間,“公正”、“公平”、“公開”、“合理”、“透明”跟“偏執”、“偏向”、“偏心”、“武斷”、“剛愎”的鬥爭就愈加激烈。

再回到那則寓言上,老人的善被無端的懷疑,富人主題先行,印象先入,乍看老人乍像偷東西的賊;賊越是得到確認,兒子的聰明就愈加凸顯。緊接著富人就會採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先放出口風,讓這件事傳揚開來,損害老人的名譽,同時美化孩子的名譽。可以收到一箭雙鵰之效。當然,富人還可以去告官,請司法機關介入調查,如果碰到況鍾還好,一旦碰到過於執,冤假錯案的數量又增多了。

寓言歸寓言,想像歸想像。歸根結底,這有個體制烘托下的社會心態問題。毋庸諱言,我們的社會心態很不正常,偏執,浮躁,過敏,脆弱,不僅常常自己給自己套上別里科夫的外衣,無形中也讓周圍的人投身於水深火熱。

老百姓存有這種心態,危害尚不算大;如果一個“無法無天的獨裁者”疑神疑鬼的,每天看誰都像賊,那么這個國家和人民的大限也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