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聯考作文(全國卷)三大特點

盲點翻出亮點,社會意義深遠

《智子疑鄰》,語出《韓非子》,曾編入國中語文教材,是一則淺顯易懂、知者甚眾的寓言故事。就成人考生而言,一見便會生出似曾相識之感;對應屆或往屆高中畢業生來說,則淺顯易懂、生動形象。而對社會來說,則具有深刻的理性思考意義因為,這道聯考試題切中了中國當代社會評價性心理方面的一個熱點:評價的非客觀性。從兩千多年前的《智子疑鄰》,到魯迅筆下的《阿Q正傳》,鞭策的程度雖然不同,但所指向的,都是評價的非客觀性這一民族心理痼疾。遺憾的是,兩千前多年後的今天,這一民族心理痼疾非但沒有得到有效的針砭,反而演變成為一個盲點。

2003聯考作文題的重要意義之一,就在於把這一盲點翻成了亮點。怎樣有效的針砭民族心理痼疾,應該是當代青年關注的重要內容,當代社會關注的重要內容。聯考試題繼承了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傳統,進一步將思考的方向引向思維方式、心理、情感因素層次,必將使民族心理痼疾這一盲點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引起不僅僅是考生而是全社會的深入思考,從而使我們的民族更加走向成熟。

涵蓋範圍寬泛,寫作空間廣大

“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一話題涵蓋的範圍是非常寬泛的。

首先,在材料上提供一個寓言,樸實無華、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給了考生具體的感性認識;具有積極的發端特點,為學生的聯想、思考提供了動情點、啟迪點。

其次,在提示中概括了“類似的”“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三種情況,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而言之,可聯繫國際關係,社會熱點,諸如反恐戰爭,伊拉克戰事,朝鮮核問題,反腐敗鬥爭等等,小而言之,可聯繫日常生活、人際關係,諸如鄰里紛爭、同學關係,師生關係,評優表模活動等等;第三,通過“有沒有關係呢?是什麼樣的關係呢?”兩個逐層深入的思考,引出一個話題,具有鮮明的理性思考總結特徵。

第四,具體要求中,在材料、文體、立意、題目上都給了考生最大的自由,為考生提供了發揮的廣闊空間。學生既可循規蹈矩,沿題目提示方向思考寫作,也可拋開材料,顯示自己的特長和神通。

切合中學實際、教師如釋重負

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閱罷聯考文題,第一感覺就是欣喜,欣喜它的實在,欣喜它的樸實無華,欣喜它的大巧若拙,出人意料之外,又全在情理之中。沒有在模樣上顯大氣,沒有在內容上設誤區,確確實實為考生搭建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大平台。可以說,今年聯考作文題,是寫作面最廣、自由度最高、發揮空間最大的作文題,給考生們的是最順手的創造感覺。頗有一種法國高中會考作文意味,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看到考生走出考場時的喜悅神色,聽到他們的歡聲笑語,我們如釋重負。恢復聯考二十七年,我們的聯考作文經歷不斷地探索改革,經歷了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的發展道路,終於找到了創新的思路,看到了素質教育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