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題又來--2003聯考(全國卷)作文題評析

2003聯考(全國卷)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牆淋壞了。他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裡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係呢?是什麼樣的關係呢?請就“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試題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自選。④題目自擬。⑤不少於800字。⑥不得抄襲。

似曾相識題又來

作者:湖北夷陵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曹書德

今年聯考作文題給出的材料是盡人皆知的“智子疑鄰”故事。要求跟去年一樣,連續提了兩個問題,然後引出“話題”。“注意”也同往年一樣,“一限三自”(內容限話題以內,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所有這些,都應是考生“似曾相識”的。

可不同也是明顯的。

首先是話題的限制性超過了歷年的命題。

“感情親疏”不同於“感情衝動”“感情用事”“感情波動”等等泛感情的事情;“對事物的認知”即對客觀事物作出的認識判斷,它也不同於一般的理智、決定。如果考生所寫只是“感情與理智”“情感與判斷”等不涉及“親疏關係”導致“認知差異”內容的,就沒有吻合題意。“親疏”二字可以說是題眼。

其次,同往年相比,命題也給了一定的立意自由:考生既可以否定這種因“感情親疏”導致的思維模式,如現實中的任人惟親、以親疏關係判斷一切等等;也可以肯定“感情親疏”對認知的積極意義,如“情人眼裡出西施”、親近之情引導審美意識等等。文章的主題,比起往年比較單一的“誠信不可拋”、“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心靈選擇助人”有了更大的選擇範圍。

因此,我們可以說,今年的聯考作文命題是一“緊”一“松”:話題進一步“收緊”,而主題卻在“放鬆”。

但是,給話題添加這么多的限制實在有些為難考生。又是“感情”又是“親疏”又是“認知”,而且還要把這幾者結合起來,相當一部分考生是很難駕馭的。話題限制多了,不說是讓人走死胡同,但肯定是個很窄的巷子。

聯考作文一直把價值觀、道德觀放在突出的位置,立意壓倒一切的傾向帶來了許多弊端。今年的作文立意儘管不直奔道德觀,但哲理意味濃郁,考生對“情感親疏”和“事物認知”關係的認識水平高低將決定文章立意優劣,語言表達的地位仍未得到有效重視,這也許還是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