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南昌高三二模考試大作文範文2篇

親子類節目“爸爸去哪兒了”和春晚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給我們的感受不同,但給我的思考卻是相同的,我們不禁要問:在當今社會,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越來越少了,享受天倫已經變得奢侈了,親情似乎遠離,親情到底去哪兒了?

首先,為了所謂的大好前程,許多人毅然遠走他鄉,奔向經濟繁華的都市乃至到國外謀求出路,與父母長期分別,“空巢老人”這個群體隨之產生。出門在外的他們總是覺得工作太忙,根本無暇顧及父母,甚至春節的團圓也也被放棄,一個敷衍的電話,一筆不菲的匯款,於是親情變成了冷冰凍的義務,割不斷,卻越來越淡。而“留守兒童”同樣是缺少親情撫慰的一個群體,父母的離開,出發點似乎是愛,然最終的結果是,孩子在缺少父母關愛的環境中孤獨成長,有的性格變得孤僻,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親情的離開,於老於小都是心中的痛。

分離使親情淡泊,然相聚似乎也難讓親情回歸原本的情味。如今科技飛速發展,各種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相繼問世,於是,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把交流的對象換成了網路,有些孩子在百忙之中回到了父母的身邊,也不是幫父母做做家務,陪父母聊聊天,享受享受空巢父母期盼已久的天倫之樂,而是成為“低頭一族”,享受網路的刺激,不知不覺,又要與父母離別。有人諷刺說:孩子回家,只是換了個玩手機的地方而已。虛幻的網路世界似乎在逐漸替代親情的世界,親情尚處在劣勢。“空巢老人”是寂寞孤獨的,雖然很多的社會關愛會讓他們得到一些心靈的慰藉,但精神的主要援助應該是親情,所以,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劇在我們的生活里發生。

幸運的是,人們逐漸意識到親情缺失的可怕並開始設法彌補。“常回家看看”已被寫入法律條文,老人的身邊開始有了子女的照顧,享受到了天倫的快樂;為農民工的孩子解決上學問題,一隻只“候鳥”飛到了父母的身邊,享受父母溫暖的愛護。是啊,我們需要親情的安撫,當我們停下腳步反思“親情去哪兒了”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抓住一切機會來享受維護好那份親情。如果不這樣,那人生便有巨大的缺憾。

親情去哪兒去了,親情正走在回歸的途中。

(45分以上)

又是一年元宵節,又是一個團圓的時節,望著桌上熱騰騰的湯圓,我又想起了當年那一碗飄香的桂花湯圓。

小時候,我在農村長大,由於是四代單傳,備受家人的寵愛,所以,我的童年是無比快樂了,而院子裡的兩棵桂花樹更是讓我的童年芳香四溢。

記得那年秋天,院子裡的兩棵桂花樹開了花,那期間,香飄滿屋,然數日不到,太奶奶便把那花香連同我的享受裝進了她的簸箕里。我自是不肯,每天纏著太奶奶還我那花和那香,太奶奶被纏得不耐煩,只得哄著我說:“別急,過年了做桂花湯圓給你吃,香死你!”

“有桂花香嗎?”

“有……有……”

於是便日思夜想著盼過年,只記得臘八之後的各種好吃的都嘗了一遍,心中卻仍盼著元宵時的桂花湯圓。熬啊熬,過年時走親訪友時都心不在焉,每天都要問太奶奶一遍:“什麼時候吃桂花湯圓啊?”“快了,快了。”太奶奶總是這么說。

終於元宵節到了,那天早晨,剛醒來就聞到院子裡一陣陣的桂花香,興沖沖地跑下床,便看到父親與爺爺正在興致勃勃地包著湯圓,太奶奶便端著裝滿桂花的小罐子在一旁看著,見我來了,拿掉蓋子,讓我聞聞,想起一時撲鼻,我伸出手想抓一把,太奶奶一閃,輕輕拍開我的手……“小饞貓,就知道吃。”

我歡天喜地的端著坐到一旁去吃了,剛用勺子舀起一個,那湯圓就像要滑落了一般,我連忙塞進嘴裡,卻入口即化,湯圓餡夾著桂花香在我嘴裡膨脹開來,差點沒把舌頭咬了。後來只感覺元宵一天的爆竹都是悅耳的,月亮也無比的圓。

七歲那年,我回到城裡讀書了,離開了我的桂花樹,也離開了疼愛我的太奶奶,但我們夢裡卻經常桂花飄香。

讀初一那年,因為太奶奶生病,我隨父母去看望,還沒到村子了,就已經感受了這裡的變化,村口的大榕樹已經沒有了,據說有人出高價買走了,種到一個什麼開發區去了,而村子背後的那片林子也已經是被一幢幢小洋樓取代了,因為那是地基,所以建上房子才是真正的用處。而令我安慰的是,太奶奶院子裡的桂樹還在,因為太奶奶替我守著。

再一次回到老家之時,已經五年之後,太奶奶也已經移居到了相框裡,因為沒有了守護,院子裡的兩顆桂樹早已被人移走了,是有人出錢買走的,爺爺拿到錢時,臉上是滿足的。

又是一年元宵時,吃著酒店裡服務員精心雕制端上來的桂花湯圓,我卻一點也不感覺到香了。窗外的月亮也總感覺少了個角,望著不遠處老屋裡桂樹曾經栽過的泥土,心中不禁想到:

桂花啊!你去——哪兒了?(45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