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則躍,人激則奮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則不奮。

——《警世通言》

水不激則靜,倘若激它,便會跳躍起來,如若加大力度,則越跳越高,越激越強。水激則躍的原理與人激則奮的原理是一樣的。人在生活當中,總須有點什麼“激”才能奮鬥且發揮自己的潛能。而這裡的激就是指挫折困苦。

想外國的諸多名人不都是因為“激”過才奮鬥的嗎?例如德國傑出的音樂家,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貝多芬,譜寫了很多名曲,《命運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等。但在他名聲享譽世界時,誰又知道他背後的辛酸與苦楚!他在學習音樂之中,還要承受著雙耳逐漸失聰的痛苦,這對於學習音樂的他來說是個多么沉痛的打擊啊!但熱愛音樂的他並沒有放棄創作音樂,不僅如此,還創出了一份奇蹟!在鋼琴奏鳴曲上: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奏鳴曲結構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還在鋼琴力度對比、戲劇化因素、不同音區的色彩變化上做出了重大發展,使之成為與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齊名、在音樂史上有突出貢獻的作品。人不激不奮,人越激越奮!

再說說我們中國的張海迪吧!她也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勵志人物,因為命運的不公,她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以至於她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樣的打擊如果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又怎么會有她這般的堅強與忍耐,我們可能早就無數次想過放棄,甚至輕生了。但張海迪靠著自己的堅定的信念堅持了下來。不是說有困難才能實現夢想,我們人生的道路不能走得太順暢,命運總會給你墊上一塊或幾塊絆腳石。所以,人不激不奮,水不激不躍。

當我們看到這么多偉人的事跡,有人曾說過:“有志者,事竟成。”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未發現的潛能,這些潛能必須通過某些途徑激發出來,這樣才能幫助自己實現夢想。從前在田徑賽上,有同學報了短跑比賽,臨跑之前特別緊張,便會和朋友開玩笑說:“要是在前面吊一塊麵包,我一直盯著他,想著一定要吃到它,然後我就會不停地跑,甚至速度超出自己平常的記錄。”沒錯,亦或是在身後放一隻老虎,為了保命,我們會拚命往前跑,直到安全。

水激則躍,人激則奮。人生道路上,總得給自己找點壓力,或激力,這樣才能使壓力轉化為自己前進的燃料,為自己的人生添姿多彩。

水本來是柔弱的,甚至可以說是世上最柔的,但你用棒槌敲擊水面,你會感覺到有很強大的阻力反過來敲擊你,用水花來回擊你的激力。所以,水在激力的作用下由柔轉變成了剛。而我們人呢!同樣需要激力,你越激他便越發奮,這便是其中的道理。

水,柔也;遇激,則剛;人,弱也;遇激,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