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與“面子

我們中國人是離不了“面子”的。可是,至今沒有一位學者能給出“面子”的科學定義。“面子”到底是什麼?

我參加老人的喪事不止一次了。各色人等都會在此時通過生動的“表演”清楚地告訴你,什麼是“面子”。

比如,若仙逝老人的子女眾多,則不論兒子們在老人生前是否孝順,此時一律稱“孝子”。在送靈的路上,哪個“孝子”嚎得最響,惹得街坊鄰居誇讚,這便很有“面子”。喪親之痛,無可非議。不巧的是,哭得聲音最小的兒子,往往是在老人生前最孝順的人。該做的都做了,心中無愧無憾。長子雖不一定是最孝順的,但捧遺照,走在送靈隊伍最前頭的一定要是他,否則,那會使他很“沒面子”!

在“面子”的作用下,就有這種怪現象:一天某人向單位請假,理由是某某的父親去世,他要去“幫忙”。幫什麼忙呢?其實,就是在悼念者較少的情況下,去給某某捧場。人越多,越顯得死者生前德高望重(怪不得叫做“幫忙”,而不叫哀悼呢)。可實際上,“幫忙”者甚至不知道死者叫什麼名字。雜活兒是不用乾的,還全天包飯。如是,某某得到了很大的“面子”,而“幫忙”者受到主人的邀請,他很有“面子”。雙方都有“面子”,不亦樂乎?前來哀悼的親朋所送的禮錢,事後,也是要如數退還的。而當初只是為了將送禮錢的人名和數目大大地寫在牆上――好看!因為這樣會使主人家很有“面子”!

從農村來的悼念者的表演尤其精彩。一進靈堂,便硬硬地倚在遺體旁,很有造型地一手反掩著臉大嚎:“您走了,我叫誰呀!”這“哭詞”多么含蓄而講究修辭呀,很像是從哪段秦腔中拿來的呢。在主人家的指點下,一哭完,就到裡屋去剪白花,和投機的人熱乎乎地拉起家常來了,與方才判若兩人。她哭得越響,就越是向外人表現死者生前是多么受人愛戴,於是主人家就有了“面子”。

我坐在靈堂中,聽著只有一牆之隔的熱鬧,不寒而慄。再凝視逝者的遺像,就很想哭,卻又哭不出來,於是就想笑,真的很想笑。想笑世人為了“面子”而甘願扮演的君子和小丑,想笑他們未意識到的“有所失”。他們得到的“面子”是什麼東西呢?有了“面子”,不會改變日月的鏇轉運行;沒了“面子”,亦不會影響人們的吃喝拉撒。“面子”本是無所謂的,事物的本質和發展並不會因為“面子”而改變,但我們中國人卻總也不會丟掉它。它是一件神奇的“禮服”,在適當的時機穿上它,能為我們掩飾虛偽和欺騙。但為此,我們也丟掉了正直與真誠。

西方人不懂“面子”,於是在這方面就比較務實。西方一位哲人就說過,在你朋友活著的時候,把你的鮮花和讚美送給他吧!

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做到呢?